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良法善治绘就密云生态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10-10 10:38:06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期望。如今,北京市密云区环境质量指数跃居全市首位,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借助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探索出水库鱼、特色蜜等五大特色农业和旅游、养生绿色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9月25日零时,经过6个月休渔期,密云水库正式开库捕鱼,渔民们满载而归。

喜获丰收的背后,是密云区不断夯实法治根基,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也成为密云法治护航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为生态文明立法贡献密云智慧,通过执法改革破解“九龙治水”,注重生态修复建立“源头防范”司法屏障,沉浸式普法凝聚群众保护合力,良法善治绘就了密云生态富民新画卷,也让群众收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感。

“被风吹断的枝叶,留在岸上归环卫管,到了水里就归水务管。”这是曾在网上流传的“九龙治水”窘境,也道出了全国很多地方水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2018年4月,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正式成立,区司法局对“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合法性审查,协助执法大队梳理农业、环保、城管等部门的131项行政处罚权,由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统一行使,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在全国率先实现特定区域综合性执法。

“现在密云水库如果出现问题,追我们一家的责任就可以。”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宇兴评说,经过多年治理,密云水库流域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库水质、蓄水量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让密云尝到了“甜头”,法治促生态的大幕就此拉开。

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密云区在《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立法调研时提出“增加生态指标综合补偿”等36条建议,为生态文明立法贡献密云智慧。

良法善治,贵在落实、重在行动。

电鱼,曾是困扰密云多年的问题,在很多执法现场,电鱼者会直接将工具扔进水域,或谎称“路上捡到”“仅此一次”,让案件侦办陷入困境。现在,有了“行刑衔接”机制,行政执法部门与警方通力合作,从通信记录、工具采买、销售等全链条入手,查处了一批电鱼案件,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2017年密云非法电鱼案成为北京市首例电鱼入刑案件,让违法犯罪者无缝可钻。

惩戒之外,修复为重。2020年10月,密云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北京首例渔业生态损害赔偿修复案完成赔偿工作,3名电鱼案的赔偿义务人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将400余公斤鲢鳙鱼苗投放至密云水库潮河大坝水域。目前,检方已连续3年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增殖放流活动。

在恢复性司法理念指引下,一批涉及水环境、大气、森林、土壤的案件逐一被办结,惩治不法行为的同时引导行为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实现案件办理到位、环境修复到位、警示教育到位。密云区通过建立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补偿制度、水资源交易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现如今,密云政法系统已形成由保水法庭、生态检察办公室、环境安全保卫大队、保水保生态法律服务团组成的“四位一体”依法保水模式,用法治合力绘就绚丽多彩生态画卷。

这样的“生态+法治”底色,也成为密云“筑巢引凤”的底气。

中华蜂是一种濒危本土蜜蜂,对生态环境敏感,在很多地方都难成活,却在密云活得相当自在。目前,密云区养殖蜂群数已占全市近五成,蜂产业集群形成的同时,年接待蜂业旅游游客达10万人次,形成了“农旅结合”新模式。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将密云作为京郊游首选,田园养生、农耕体验等农业新业态在密云涌现,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火了农民的“好日子”。

保水护水是密云头等大事,密云区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牵头的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区保水委员会,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局多次举行“会前学法”,区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对水库周边行政村村干部、水库管护人员等开展法治培训班,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如今,“生态富民”成为密云新热词。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好山好水发挥优势,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密云正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富民齐头并进。

“生态+法治”成就群众红火日子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不开法治保障。

“生态+法治”的底色,在成就群众红火日子的同时,引来国际国内一流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的集聚融合,法治、生态和人文在这里共融共促,也让密云在从被动执行保水任务到主动创造环境优势的实践探索中,交出了生态富民的新答卷。

来源:法治日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