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法人员的帮扶指导下,湖南浩创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终于弄清楚了废气处理装置的运行原理、操作方法和控制温度,刺鼻的废气得到了高效处理。
伴随着湖南浩创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废气收集系统的完善,2022年株洲市首批大气远程监督帮扶任务全面完成。株洲市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的理念,助推全市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同步优化。
制度创新,确保精细化管理
5月20日,生态环境部首次向株洲市下达大气远程监督帮扶企业名单,株洲市大气远程监督帮扶正式启动。
实际上,株洲市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5月初,株洲市便专门制定方案,针对涉VOCs重点排放企业,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排查,为60余家企业开出帮扶整改清单。
使用无人机开展监督帮扶
与往年相比,今年夏季监督帮扶最大的特点便是开辟“在线”和“现场”两个战场,优化“专业”和“常规”两支队伍。但无论怎样变化,地方监督帮扶工作最核心的仍是对于守护蓝天的重视。
今年,《株洲市2022年度“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株洲市2022年度“蓝天保卫战”考评办法》等文件先后印发,监督帮扶被作为“生态环境执法”与“蓝天保卫战”双线核心工作予以推进。
由于夏季VOCs污染源行业类型多,分布广,治理难度大,株洲将监督帮扶工作与“联络员制”结合,调动属地公安、交通等部门联防联控联治,形成强有力的夏季VOCs治理攻坚态势。
同时,为了推动监督帮扶问题妥善解决,株洲创新性实施“帮扶点长制”,针对每个问题企业、点位,均安排人员全程跟进与全权负责,对帮扶问题实施整改分级、动态评价。帮扶问题一天天推、一遍遍核、一条条过,监督帮扶问题得到精细化解决。
“每周一调度回看、每月一通报约谈,每季一考核奖惩,市政府对于监督帮扶工作系统化组织、常态化调度,真正实现了压力的有效传导。”株洲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袁理说。
科技助力,污染源无处遁形
走航车在城区街道往返监测。突然,警报大响,车内的监测系统清晰地显示,天元区汽配园附近的VOCs浓度大幅高于周边值,以上便是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天元分局在执法过程中的实际场景。
开展VOCs走航监测
见此情况,执法工作人员立即来到汽配园内,利用手持VOCs监测设备对园区内企业逐家排查,最终发现株洲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机修车间喷涂房正在作业,其调漆房密闭不完善,喷涂有机废气未经处理无组织排放。
走航车精准锁源,执法人员利用便携设备现场核源,仔细排查成功溯源,精细化监督帮扶中先进技术设备必不可少。袁理告诉记者,近年来,株洲市生态环境部门先后购入PID检测仪、FID检测仪、便携式烟气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无人机等设备,开展设备使用学习培训,提高现场发现问题、快速执法的能力水平。利用VOCs走航、航拍、雷达扫描深入查现场的同时,加强非现场执法,实现全天候监测监管。
“持续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卫星遥感、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及生产工况参数监控、环境监管等多源数据,使得执法人员在全面核查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减轻对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的打扰。”袁理说。
帮扶指导,生产与生态相得益彰
6月8日一早,株洲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为株洲市生态环境局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几个大字:重教轻罚,帮扶引导有温情;措施精准,纾困增效显担当。
今年5月,这家公司现场管理不善,VOCs气体治理设施运行不规范,被执法人员发现。但因为企业属首次出现这种情形,且危害轻微、积极主动整改,并在株洲日报公开道歉并承诺,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决定免罚。
免罚的决定,并非株洲市生态环境局随意之举,依据的是2022年株洲市出台的《株洲市生态环境涉企轻微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轻罚、免罚实施意见(试行)》。
意见指出,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首次被发现,当场整改,且已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轻微违法情形,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违法情形,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拓宽‘执法缓冲带’,以教育帮扶促监督帮扶问题整改,用生态环境部门的优质服务和主动担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袁理介绍。
株洲市对于企业的帮扶指导并不仅限于此。日前,株洲市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业务培训,会议邀请省厅大气处相关负责同志及省内高校教授授课,对全市重点涉气企业业务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我们企业更换处理效率更高的环保设施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LDAR检测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企业的运行台账怎么管理才规范”。培训会上,企业负责人踊跃提问,授课同志悉心回答。
“通过此次培训,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只知道这些设施要上,但是原理是什么,怎样才能用好,要注意些什么,脑子里是一团乱麻,现在一下子就理清楚了,我们企业环境质量管理效率也就更高了。”某化工企业负责人肖新辉告诉记者。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