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排名垫底,1月—8月排名倒数第二。9月20日,生态环境部通报的8月和1月—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湖北省荆州市的排名着实让人疑惑。
并非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城市,今年前7个月也未曾出现在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名单中。8月的荆州市,空气质量怎么了?
7个月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
根据荆州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6月1日发布的《2021年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21年,荆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提前完成了“十四五”大气环境质量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除洪湖市为臭氧(O3),公安县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外,其他7个县市区均为细颗粒物(PM2.5)。
目前,荆州市仅中心城区4个(荆州区2个、沙市区1个、开发区1个)国控站点空气质量数据纳入国家大气考核范围,相较于2021年荆州区又增加了1个。
2021年,荆州城区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82,主要污染物为PM2.5,平均浓度值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
不过,截至2022年7月,荆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93,主要污染物为PM2.5,浓度值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6%。
值得注意的是,从4月到7月,荆州市中心城区主要污染物均为O3,这也符合当地O3浓度在去年4月—11月份较高的规律。
奇怪的八月空气质量
按照惯例,荆州市生态环境局会在本月末或下个月初才会公布上个月的环境空气质量月报,记者目前尚未查到相关信息。
记者询问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对方并未解释造成空气质量排名垫底的具体原因。
不过,记者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查询荆州市空气质量数据时发现,荆州市8月份主要污染物为O3,只有8月26日为PM10。且荆州市在8月3日和8月16日为轻度污染天气。
可见,影响荆州市8月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还是O3,当然PM10和PM2.5也不容忽视。
通过荆州市9月17日召开的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行动专题工作会公开报道,其中提到,要 “从源头上有效管控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问题”。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在解释餐饮油烟污染时解释,餐饮油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污染物是 PM10 、PM2.5 和VOCs,扬尘则是大气颗粒物(PM10 和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源是施工和道路。
根据公开报道,为减少餐饮油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拥有两个国控站点的荆州区近期强化餐饮油烟整治,对辖区内餐饮油烟净化器使用及清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沙市区和监利市同样也开展餐饮油烟治理,监利市在8月24日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会上还要求狠抓扬尘污染治理、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狠抓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治理、狠抓重污染天气应对落实。
不过,荆州市还有一项事情值得注意。
9月5日,纪南文旅区召开秋季秸秆禁烧、扬尘整治暨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推进会。9月14日,监利市召开秸秆禁烧工作约谈会。9月15日,荆州区召开秋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从通报数据看,荆州区环境空气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与同期相比均在恶化,全区禁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问题。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从8月29日起,荆州市禁烧办通报秸秆垃圾禁烧情况,截至9月7日上午10时,中心城区共发现3个秸秆火点数,其中荆州区、开发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各1个,黑斑面积数3359平米。其他6个县(市)共发现21个秸秆火点数,其中监利市最多,为11个。
秸秆经燃烧会产生大量SO2、NO2等,在阳光作用下产生O3,且秸秆焚烧时,SO2、NO2和PM10三项污染指标会达到高峰值。
要知道,8月的荆州遭受超过35℃的高温“炙烤”,更容易导致产生O3污染。
荆州的排名有何警示?
空气质量改善并不是一个直线下降的过程。
像荆州市一样并非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城市,却还在排名后20名单的还有河南省驻马店市,此前湖北省襄阳市也多次上榜。
如果说固定的大气污染重点区域还存在污染物共性,那单一城市则更需要精准施策,不然可能会像荆州市一样因为一个月的空气质量差就拉低了整体水平。
目前,湖北省第四轮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行动已经启动,旨在聚焦重点行业企业改造等工作,不断强化全省各地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全力保障湖北大气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
记者发现,各帮扶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扶地市立足当地行业分布特点、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谋划一批重点减排项目;督促各地钢铁、水泥熟料生产等企业按时保质完成改造工作,深入VOCs工业园区了解 “一园一策”综合整治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推动园区加强问题排查整改和达标管理;同时帮助各地强化柴油货车常态化联合路检路查执法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并做好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火点情况,督促强化问题整改。
大气污染防治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切实摸清本地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要加强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分析研判,及早采取管控措施,减轻污染过程影响。
来源:中国环境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