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汾渭平原替代珠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一起组成了我国蓝天保卫战新的三大重防区。陕西作为汾渭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如何?为打好蓝天保卫战,陕西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时至盛夏,蓝天白云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标配”,天空湛蓝,云朵洁白,鸟语伴随着花香,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夏日的美好。这份美好,离不开全社会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度参与,离不开四年前,国家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汾渭平原被纳入环境污染三大重点防控区域之一。随后,成立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11市(区)成为联防联控区域,涉及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陕西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以及西咸新区、韩城。联防联控机制的形成,意味着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正式打响。
为了打好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陕西省从目标责任考核,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区域协作,应急管控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能力。这其中,最近几年陕西省持续推进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就贡献不小。
环保绩效分级:差异管控 精准治污
“中控室,中控室,现在北厂已达到放铁条件,是否可以开口?”“可以开口,可以开口。”程碧超是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钢公司)的炉前班长,上午10点多,他和同事正忙着在生产车间出铁水。化铁成水,它的温度足足有1500度。
程碧超所在的龙钢公司是钢铁重镇韩城市的一家大企业,年产各类钢材700余万吨。2021年12月9日对这家企业来说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这一天,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大气污染绩效评级A级企业的认证,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拿到环保绩效A级认证的钢铁类企业。
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即是企业们所称的环保绩效等级,按照环保水平高低,共分为A级,或称引领性,B级,C级及D级。A级或引领性企业代表着行业内装备技术和污染防治的最高水平,在重污染预警期间,可以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D级代表最低级别,需严格遵守重污染预警期间各类应急减排要求。
于是A级认证的取得对这家钢铁企业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一点,这家企业炼铁厂的厂长助理宁春明感受深刻。
“在没有达到A级企业以前,有红色预警的话,我们这块限产是20%,现在我们达到A级企业,就不限产。”宁春明说。
通过对标全国先进钢铁企业,2019年,龙钢公司开始进行环保水平提升,累计投入40亿元,先后实施了料场封闭、烧结烟气治理提升改造、清洁能源车辆置换等50余个环境提升和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在区域率先实现了“出铁不见铁、运料不见料、行车无扬尘、空中无污染、废气超低排、固废全循环”的治理目标。
在领导班子更换环保改造不停的努力下,2021年1月,龙钢公司获得B级绩效。同年7月份,顺利通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超低排放现场核查验收,成为陕西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2021年12月,成功拿到A级绩效。
自2021年12月9日以来,这家钢铁公司启动了三次重污染天气橙色应急预警,总时长逾三百小时,对比获评A级认证以前,累计增加钢产量八万多吨,产生经济效益五千多万元。
伴随着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成功认证,在污染物治理方面,龙钢公司也实现了污染物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达到A级以后,我们龙钢公司从2017年的4031.1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降到了780吨,减排量达到了80.6%。氮氧化物从7058.31吨降到了1530吨,减排量达到了78.3%。”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建军说。
按照规定,陕西开展环保绩效评级工作,涉及35个行业,关中各市区和汉中市涉气企业共10449家,重点行业企业3366家。目前,B级以上有38家企业,其中,A级企业8家、B级企业21家、引领性企业9家。
“绩效评级有助于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强度的企业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实行绩效评级差异化管控,规避了对企业的‘一刀切’管控,绩效评级高的企业少限、不限,绩效评级低的企业多限甚至停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办工作人员高波说。
共享喷涂:创新臭氧污染治理方式
当韩城市在努力推进区域内大气污染差别化治理的同时,关中腹地的西咸新区则在积极探索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的有效方式。
挥发性有机物,英文简称VOCs,是夏季臭氧污染的两类重要前体物之一,也是西咸新区臭氧污染生成的主要源头。为了实现源头减排,西咸新区对区域内VOCs贡献大户喷涂行业进行创新性管理,而近期刚刚投运的VOCs“绿岛”共享喷涂中心正是这种创新管理举措之一。
“咱们现在是三台调直除锈机,我们的架管通过调直除锈,然后进入喷涂车间。整个过程实行全密闭。”洪传勋是陕西西咸新区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忙碌的生产车间,他向记者介绍着生锈的钢管来到他们企业后,是怎么进行除锈喷涂的。
据了解,这套全国首个设施共享喷涂中心,一年下来,可以为周边建筑工地6万吨工艺管道、管件等设备进行喷涂。不同于以往施工场地和租赁站场“一喷一跑”的粗放喷涂方式,这套喷涂系统经过五步喷涂法,可以有效回收与处理喷涂过程产生的废气。
洪传勋说:“该项目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对标国内先进水平,选用国家鼓励的水性漆作为涂料,从源头上减少有机废气排放。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气经集中处理后得到高效去除,吸收处理率达到95%以上。经测算,每年可减少VOCs排放量120吨。”
参照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控经验,西咸新区开展简便易行的夏季臭氧分级管控,明确“抑源削峰”的防控目标,出台3类26项管控措施,指导臭氧防控有力开展。
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路震亚说:“我们所说的分级管控其实是创新的一个思路,也就是说我们根据气象的不同的条件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说预测预报气象条件相对有利的情况下,我们就实行一些常态化的管控措施,如果说是预测预报我们这一天可能会造成污染,我们会采取一些加严的管控措施。”
在科学溯源、精细减排、精准管控等一系列措施下,西咸新区的臭氧浓度和污染天数实现了连年下降。
联防联控:实现区域协同治污
打好蓝天保卫战,除了做好日常的污染防治功课外,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整体作战,协同治理也非常关键。位于西安市西影路的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着陕西全省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任务。2018年,当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被正式提上议程后,这里也就承担起了整个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主任高飞说:“目前,我们每天的预报工作主要就是向总站报送汾渭平原168小时的PM2.5跟臭氧的刷色表。除此之外呢,如果在夏防期或者冬防期,遇到重污染天气的时候,我们通过视频或者电话的方式,与山西、河南两省的省级预报部门开展会商,发布相应的污染提示信息。”
据了解,先后有12次汾渭平原预警提示函经这里发出,实现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同向发力,最大程度降低了污染峰值浓度与持续时间。
与此同时,作为组长的陕西,一直以来也在积极发挥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污染协同治理作用。
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与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倪文说:“截至目前,陕西省作为组长单位,协作小组已召开(跨省)全体会议、办公室会议等7次,坚持共商共治共享,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持续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属地作战’向‘区域作战’迈进,推动大气治理工作从‘单兵作战’向‘联防联控’转变。”
同向发力,协同治理,推动了汾渭平原整体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2018至2021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降幅22.2%;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从63.9%上升为70.2%,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从各省平均浓度来看,2021年陕西省成为汾渭平原地区首个达标省份,山西省PM2.5首次进入“30+”。
对于陕西关中地区而言,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也带了诸多好处。先是重点区域治理成效凸显,2018年西安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第19位;2019年咸阳、西安分别位列改善第3位、第22位。关中达标县区数量从2017年的0个增加到2021年的17个。
其次,重点时段的治理成效也凸显了出来。
倪文说:“自2017年起连续实施秋冬季攻坚行动,关中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累计96天,较2016—2017年秋冬季同期减少179天,下降幅度达65.1%;PM2.5平均浓度65微克/立方米,较2016—2017年秋冬季同期下降35.6%。”
此外,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也使得陕西重大活动保障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包括发改、工信、公安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合治污的大环保格局已建立。秋冬季联合攻坚、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专项行动联合执法等成效已逐步显现。“十四运会”期间,陕西国考10市优良率达到100%,取得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建章立制、创新管理,陕西的诸多实践,助推了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的持续变好。特殊的地形与气象条件,使得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易形成,难扩散,城市间的污染影响明显,因此只有深入推动区域协同共治、联防联控、抓住关键、精准施策,才能早日打赢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