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江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江环保”)隶属的上海祥瑞控股集团(以下简称“祥瑞集团”),祥瑞集团于1999年始创于江西,后迁至上海虹桥,矢志不移坚持“人和至祥,诚信达瑞”的企业精神,已发展成集地产、环保、金融、农业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集团,现有50多家分(子)公司,年销售额逾百亿元。
中江环保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册资金7500万元,秉承“天地万物,互养共荣”的生态理想,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号召,以“提倡绿色生活、造福人类社会”为经营理念,业务范围涵盖工业与能源水修复系统,城市与农村环境生态修复与土壤修复等市场。中江环保重点布局市政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黑臭河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水利规划、河道湖泊等流域水环境治理版块,涉足市政固废处理、农村资源化利用等生态环境领域。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江环保,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承包等资质,技术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完整。2017年,中江环保在国家级新区江西省赣江新区投资5亿元,打造一个集办公、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检测实验室、设备制造等功能设备完备的中江环保产业园,实现中江环保的“二次腾飞”。
中江环保规划“三五计划”实现上市,上市后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国内领先的生态环保产业集团。
■ 项目概况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全区辖区面积2193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截至202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1.29万人。
新建区农村水环境村点生活污水主要为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经过项目现场踏勘,新建二期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存在点多面广、规模普遍偏小,污水来源构成复杂、用水地域差异性较强、水量波动大、水质变化大、雨污混流等特点。
新建区农村水环境村点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塘体,采用中江环保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模块化SDN生物滤池一体化设备及FMNR纳米硅藻高效生物反应器,建设菌藻氧化塘生态系统,同时在塘体内引入铁还原氨氧化菌、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等功能菌,实现氧化塘短期应急和长效维养,符合农村污水治理现状,不仅可以保障系统运行的长效性、经济性,还可以美化环境、避免二次污染。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执行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1102-2019)地方标准。
■ 项目优势及技术特点
本项目采用中江环保自主研发的铁还原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模块化SDN生物滤池及FMNR纳米硅藻高效生物反应器等核心技术产品,进一步提高了生化反应速率及能源利用效率,解决了村镇污水处理站运营维护不便等难题,打造“微动力污水深度净化菌藻氧化塘生态系统”,易于复制和推广。
项目的技术方案与美丽乡村现有良好生态环境充分结合,体现出农村水环境的“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低运行与低建设成本、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达到“水质深度净化、生态构建、景观营造、污水资源化”的技术要求。
■ 工程创新
此项目属于公益性民生工程,采取由区政府统筹规划,县、乡、村三级联动,分类梯次推进的建设方式。
新建区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及工程招投标,对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制定了《新建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年)》。按此规划的总体布局,根据污水治理的轻重缓急分村庄类型、分批次逐年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
项目管网设施及运行维护由施工单位承包运维服务,目前采用日常运维管理模式。
■ 效益分析
环境效益:本工程的实施对缓解地区水环境污染状况及修复水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本工程的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供居民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工程是南昌市新建区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程的建设是保护水源地水质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为改善农村水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水环境问题愈发受到民众关注,而水污染更是会对社会生产生活、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项目的实施,对新建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效益:项目可减少因河道污染带来的间接财产损失,有利于发展周边旅游业;可提高区域污水收集率,减少因长期河道污染产生的一系列临时抢险或保洁管理费用,包括人工、设备、运营管理等费用;污水散排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解决后,区域环境也将得到改善,促进城镇土地价值提升,从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可推动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为地方增加收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