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个全新的“绿色时代”正扑面而来。
“深圳蓝”“深圳绿”,早已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它的背后,是深圳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目前,深圳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绿色“种子”在各领域开花结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了靓丽“底色”。深圳将更加精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书写生态文明新征程上的“深圳答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深圳经验”。
为深圳经济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日前,盐田区小梅沙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正式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是深圳首个且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的项目,也是广东省首个滨海旅游度假区EOD模式项目,将推动片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文旅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生态价值实现与整体价值提升。
小梅沙改造是深圳绿色发展的缩影。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圳始终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将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的布局同生态环境的优化治理相结合。
绿色已成深圳经济的“原色”。2022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首次成为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且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同时,2022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3万亿元、占GDP比重突破4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稳居全国首位。
“绿色动能”澎湃,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愈发重要,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正不断优化。目前,深圳清洁电源装机占比约78.3%,构建核电、气电、清洁煤电、可再生能源互补的韧性能源结构,通过国内首个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打造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全量接入全市充电桩、储能基站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1200个光伏站、储能示范站以及V2G(车网互动)站。
交通领域,深圳绿色低碳交通格局逐步形成。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建成充电桩超过19万个,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100%实现纯电动化,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建筑领域,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建民用和工业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总面积达1.47亿平方米,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创新路径探索“深圳经验”
发布全国首个完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探索沙滩、海洋和红树林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中国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不断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创新特大城市“两山”转化路径,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深圳先行先试打造横跨产业结构调整、考核机制创新、监测手段升级、区域协同联控四大板块的大气污染治理深圳样板,PM2.5年均浓度降至16微克/立方米,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位;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提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0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新增固废处理能力2.9万吨/日、累计27.7万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和零填埋,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
推窗见绿,开门入园,这在深圳正逐渐成为现实。我市前瞻性规划“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城市框架,奠定深圳集约高效、弹性友好的宜居本底,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
深圳率先进入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时期,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打造山海连城绿美深圳新格局,深圳森林面积77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9.2%,拥有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约8.1万公顷,建成各类公园1260个,各类步道3119公里,花景道路60条,花漾街区222个,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
生态兴则文明兴。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围绕党中央赋予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锚定先行示范的奋斗目标,以新思路、新举措、新作风激发新作为,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更加精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深圳经验”。
鸟栖城中树 鹭共游人舞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
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地处东半球候鸟迁徙大通道的深圳,自然资源多样,鸟类种类丰富,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现记录到野生鸟类38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1/3。在这座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繁华都市,鸟类数量和种类不断提升,是深圳高度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各界携手共建鸟类友好型城市的结果。
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数量大幅攀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海洋、森林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鸟类栖息的重要家园。近年来,深圳积极推进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深栖息的鸟类数量和种类均有明显上升。
据统计,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种类由原来治理前的92种上升到167种,单次调查最大记录数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其中包括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鸟种和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中,青头潜鸭、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斑尾塍鹬、东方白鹳等,都曾在深圳留下保护观测记录。特别是有深圳明星鸟之称的黑脸琵鹭,2022年在深圳湾(后海湾)湿地记录到361只,深圳成为其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保护红树林,深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目前已启动“守护深圳湾”“拯救勺嘴鹬”“重建海上森林”三大战略品牌项目,取得积极成效。
爱护鸟类成全民自觉行动
“有只鸟困在树上好久了,它的脚貌似被绳子缠住,现正在淋雨、挨饿……”前不久,光明区马田街道陈女士通过深圳新闻网发出一条求助信息,牵动了不少深圳人的心。闻讯后,马头山社区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救助,很快将这只鸟从树上解救下来。原来,这只被救的鸟为白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因被渔线缠住了右脚而受困。在检查确认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工作人员将其放生,重回大自然怀抱。
在深圳,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已成全民自觉行动。
“每年的鸟类繁殖期,大量的幼鸟开始出巢学飞,它们具备行动能力(如行走、跳跃、短距离飞行),此时它们的亲鸟会在附近看护指导,但不少爱心人士误以为鸟儿受伤了不会飞,就将其带回饲养。”深圳大学观鸟学会会长黄韵菲介绍说,幼鸟对水、食物、温度等要求很高,缺乏经验者饲养野鸟死亡率极高,且幼鸟需要向成鸟学习野外生存的本领,人类养大的鸟野外生存能力弱很难回归自然。
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观鸟学会向市民发出倡议:尊重鸟类习性,与野生鸟类保持距离,不捕捉、追逐、投喂野生鸟类;发现受伤、虚弱的野生鸟类,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不将野生鸟类当宠物饲养。此外,他们还组织开展野鸟救助讲座等科普活动,并成立深大野鸟救助互助群,及时响应救助情况,深圳的大学生们正在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共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将爱鸟护鸟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简单几招即可预防“鸟撞”发生
在全球8条重要的候鸟迁飞区当中,有3条经过中国,包括西亚-东非、中亚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三大迁飞区,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版图。鸟类在迁徙的途中,不仅要面临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威胁,进入城市后,还可能因误撞建筑物玻璃而折翼于此。
目前,在我国鸟撞建筑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鸟撞建筑问题,昆山杜克大学(DKU)自2021年春季发起全国鸟撞调查项目,鼓励公众成为志愿者,调查身边的鸟撞事件,并在指定平台上传数据。
记者了解到,深圳大学学生积极参与“鸟撞”调查,成立“深大鸟撞调查队”,黄韵菲成为鸟撞调查项目深圳区负责人。今年3月20日至4月30日,他们共计调查410次,志愿者观察到7次鸟撞,发生鸟撞的鸟类一共4种,均为雀形目鸟类,且均为“三有”保护动物。
“导致鸟撞的‘元凶’,主要是白天建筑玻璃的反光和透光,以及夜晚的灯光。”黄韵菲介绍说,其实很简单的几招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于已经完工的建筑,可通过将室内植物放置在远离玻璃或窗户的位置,在不需要的时候关掉室内灯光、拉上窗帘,在玻璃上贴鸟撞贴纸等方式预防鸟撞。
黄韵菲透露说,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鸟撞”调查范围,为预防“鸟撞”提供更多数据,同时,积极开展防“鸟撞”宣传,携手改进城市中鸟类的生存状况,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帮助。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