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中国航天2022年度发射收官 长征火箭年发射次数破纪录

发布时间:2022-12-29 21:45: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8次飞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22年的第53次飞行。此次任务成功标志着2022中国航天发射收官,也标志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22年发射任务圆满收官,年度发射次数首次突破50发。

中国航天2022年度发射收官 长征火箭年发射次数破纪录

发射现场。胡煦劼/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告诉记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度发射次数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22年新一代运载火箭占全年发射比例约27%,也是近三年里最高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进入应用性发射阶段,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研制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

回顾2022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亮点颇多,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三型运载火箭用6次发射助力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结构建成,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箭22星”创造中国一箭多星纪录。此外,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实现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跨越,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取得新进展……

三型火箭六次发射助力中国空间站建造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龙乐豪表示,三款不同型号的火箭根据运力、发射轨道都有自己独特的分工,相互补充,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三型运载火箭分别执行载人飞船、空间站舱段、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无论是从火箭运力、生产准备周期、发射地面支持系统恢复、发射队员配备等方面都是最合适的。

相较之前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载荷重、任务密。2022年,三型运载火箭共执行了6次发射任务,其中问天、梦天实验舱重量均超过20吨,天舟货运飞船超过13吨。

除相应的运力要求外,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还对执行任务的火箭提出了“高可靠”的要求。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中国唯一一款载人运载火箭,经过研制人员不断打造,全箭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升,保持了100%发射成功率,成为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专属座驾。

新模式、新火箭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回首2022年,中国航天不断开辟商业航天新模式、打造新火箭,助力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

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还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作为一枚“共享火箭”,长征八号搭载发射的22颗卫星,分别来自7家研制单位。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形象地介绍这种全新的共享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通过这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探索,未来一院将推进“共享发射”常态化。

12月9日,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商业航天“国家队”迎来新成员,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实现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跨越。

随着微纳卫星、小卫星、星座组网等发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一院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同时,运用纯商业模式研制了捷龙系列运载火箭。

捷龙三号火箭总指挥金鑫说:“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面向未来卫星星座快速组网发射需求而打造的一型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重型运载火箭取得新进展

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广度。8月26日,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特点的升力式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深度融合航天航空领域先进技术,运载器可像火箭一样起飞、像飞机一样返回,在火箭发射工位点火发射后,自带动力垂直起飞上升至最高点,依靠气动力减速,无动力水平返回,最终完整着陆于机场。

回收的运载器经检测可多次重复使用,颠覆了传统运载火箭一次性使用或依赖发动机多次启动以减速返回的飞行模式,更有利于未来实现航天运载器的航班化运营。

龙乐豪称,为满足中国载人航天长远需求,大幅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一院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70吨,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箭体直径达到10米级,高度110米左右,研制成功后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50吨以上,争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飞。

记者了解到,2023年中国航天将维持高强密度发射态势,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还将开展空间站运营阶段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也将悉数亮相执行相关发射任务。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