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亚洲象群体之间的交流频繁,种群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在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杨华介绍了栖息在云南的亚洲象现状。
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前夕,15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故事,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为COP15大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这群亚洲象也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后,云南省在亚洲象保护方面采取的新举措一直备受关注。
杨华说,象群回归西双版纳一年来,云南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对亚洲象保护工作力度,采取系列工作措施,不断提高亚洲象科学保护水平,确保了亚洲象保护持续加力、再上新台阶。
一是实施红线管控。云南省林草局联合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对亚洲象适宜栖息区域进行了详细踏查,结合村情、民情、农事活动等,科学划定3条亚洲象安全线,并开展监测和管控,防止象群无序扩散。
二是加快建设食源地。在适宜区域内,开展林下和林窗种草1.2万亩,提高玉米、甘蔗、水稻等亚洲象主要取食农作物的补偿标准,确保亚洲象食物充足。
三是加强精准管护。在夯实原有监测预警体系基础上,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组建了45人的专业护象队,坚持人随象走,柔性引导向安全线外扩散的野象回归。
四是加强监测预警。针对亚洲象活动范围相对稳定后,分布区群众遭受野象肇事风险和损失加大的问题,加强亚洲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管理,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
五是加大保险投资。自2010年探索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超61757万元,2022年大幅增加投资,全省投保额8598万元,较2021年增长31.69%。其中,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投保额5200万元,亚洲象造成农作物损失补偿标准明显提高,通过保险获得的玉米等农作物补偿基本与市场价格持平。
北移象群“回家”后,亚洲象监测团队持续开展象群监测。目前,“短鼻家族”再添新丁、再建新群。2022年1月9日,“短鼻家族”新出生1头小公象;2022年6月“短鼻家族”一分为二,成为两群,一群7头,活动于保护区边缘;一群11头(从其他象群并入了3头),已返回保护区深处。同时,自然保护区巡护员2次监测到从玉溪单独送回的小公象,现在身强体壮,长大了很多,已完全融入其他象群。以“短鼻家族”为代表,充分说明云南亚洲象群体之间的交流频繁,种群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云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云南省开展创建。根据国家公园设立指南、标准和有关要求,云南省组织开展了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价、符合性认定等工作,编制了亚洲象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和分区论证报告、设立方案等八个创建材料,拍摄制作了专题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云南省政府审核并于2022年8月18日向国家林草局报送材料,正式申请设立亚洲象国家公园。
据介绍,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任务团负责主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将向全球展示和分享云南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和漾濞槭等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典型案例,推广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和策略,为有效遏制全球物种丧失速度、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提供参考方案。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