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长江口原固废堆场变身生态绿地 企业打造“无废工厂”

发布时间:2022-07-05 20:59:4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新网上海7月5日电 在距离长江约1公里的宝钢原固废堆场,17万平方米的地块如今绿草茵茵、月季盛放,湛蓝的天、绿茵茵的草地衬托着鲜艳的花朵,行走其中,江风拂面,心旷神怡,这里是不少宝钢员工拍婚纱照的取景地之一。

谁能想到,这块生态绿地曾是堆存钢渣、脱水泥饼等工业固体废物及建筑垃圾的所在,堆存量达到约150万吨。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被列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上海督办事件。正视存在的问题,中国宝武和宝钢股份成立了由企业相关领导挂帅的工作组,落实责任、立行立改。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整改工作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防范该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消除污染隐患”为目标,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投资1亿元人民币,完成高风险区域清挖异位处置及止水帷幕建设,阻断该场地对周边环境的进一步影响,控制环境风险;第二阶段投资7.6亿元人民币,对场地内固废进行全部清挖处置。

为尽快消除该区域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企业结合专家意见,宝钢确定了“先风险管控后治理使用”两步走的总体思路:第一阶段以尽快控制环境风险为目标,实施以“高风险区域异位处置+其他污染区域原位垂直阻隔+跟踪监测”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控方案;第一阶段工程完成后,受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被基本阻断,控制环境风险的初步目标达到了。据透露,该阶段,仅其中六处高风险区域就清挖了固废11.8万吨,全部返回宝钢冶金工序作为生产原料利用。

此后,宝钢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更快速度推进第二阶段整治工作,提前启动后续治理方案。2020年6月18日,宝钢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确定了“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地防范该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消除污染隐患”的整治目标,对场地内固废进行全部清挖处置。

据透露,宝钢委托一批有较强设计施工及处置经验的单位参与,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技术方案。2021年7月15日,全部清挖回填工程开工,现场设置洗车台、沉淀池等设施防止清挖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

300多人、70台大型工程机械、超100辆工程车辆、23台套筛分设备,4小时不间断连续施工……2020年10月,全部清挖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及验证;当年12月底便实现销项。固废清挖后在宝钢全封闭原料大棚内经分选加工后分类合规化处置:一般固废被水泥企业合规化协同处置;建筑砼块在被宝钢回用;钢渣粉煤灰外销综合利用;分选出的垃圾交上海城投合规处置;含金属固废返宝钢冶炼工序利用。

路边上铺设的红色岩石就是钢渣循环利用后的成果。徐明睿 摄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建国介绍,宝钢探索将一些废弃的钢渣产品化。他指着道路边上铺设的红色岩石介绍,这些就是钢渣循环利用后的成果。据透露,整个宝钢股份固废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9.8%。对于除尘灰这样的废弃物,傅建国透露,宝钢在宝山基地已经建立了两条转底炉生产线,可以处理除尘灰等废弃物,分离其中的金属元素并进行再生产,废弃物便以新产品的方式“再出场”。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既往的历史不会重演。

从2021年开始,宝钢与相关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投资6000万元,利用吹脱、电化学等方法在堆场部分区域开展地下水深度改善治理研究。从初步治理研究情况看,对pH、氨氮等效果明显。据了解,宝钢积极行动对“长江大保护”进行了精心策划和推进,从绿色制造提升和环境风险管控方面加快打造沿江城市钢厂新典范。傅建国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宝钢自主开发滚筒渣的处理技术,建立了钢渣处理中心,确保其中的金属元素百分百的循环利用。

据了解,在改造中,宝钢不仅关注固废处理,还关注大气的达标排放。傅建国透露,目前宝山基地还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的收尾,届时所有的大气排放就会达到国家的超低排标准。在水处理方面,冷轧厂已经实现了废水“零排放”,接下来宝钢会加大投入,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个宝山基地的废水“零排放”。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钢厂建成一个无废工厂。”傅建国指出。宝钢方面告诉记者,在无废钢厂和协助所在区域创建无废城市方面,公司近年来累计完成10大类25项固废产品化工作,实现出厂一般工业固废100%产品化。除原固废堆场环境治理投资8.6亿元外,累计投资超10亿元持续完善固废加工及贮存设施。

据透露,宝钢计划在沿江打造系列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级取向硅钢产品项目,支撑国家清洁能源、“双碳”战略等重点领域的硅钢需求,推进现代社会向节能环保全面发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宝钢在协同区域创建无废城市方面持续创新。近年来,利用宝钢高温炉窑优势,累计建设了转炉协同处置废金属包装桶、焚烧炉协同处置焚烧类社会危废、宝武小微平台、城市通沟污泥资源化利用、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项目。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