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加强环境教育 传播生态美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3-11-10 10:50:53   来源:环境杂志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十月广东,秋风,天高云淡。在充满着收获喜悦的季节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一行于2023年10月9日—12日在广东调研,先后走访了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广州市三地,实地了解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开展情况。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刘友宾司长出席2023年生态环境新媒体及网络宣传工作培训班并讲话,也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领导、地市政府及生态环境局领导、生态环保工作者、高校教师、生态文学作家、生态环保志愿者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会谈和深入探讨。刘友宾司长就当前生态环境宣传、生态文学创作、生态环境教育立法等领域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广东开展相关工作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现本刊将此辑录成文,以飨读者。

发挥政务新媒体作用 提升传播影响效果

近年来,各地的政务新媒体在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看到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为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的运维水平,推动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生态传播影响力,10月10日上午在中山市举办的2023年生态环境新媒体及网络宣传工作培训班上,针对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网络宣传形势和特点以及政务新媒体运维、网络宣传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刘友宾司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加强环境教育 传播生态美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2023年10月10日,刘友宾司长出席2023年生态环境新媒体及网络宣传工作培训班并讲话。


刘友宾司长表示,政务新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也是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大生态环保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充分建立互联网思维,真正要把政务新媒体运用好。做好生态文化传播工作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聚焦中心、突出主题;二是要改革创新;三是要求真务实。

“广东生态环境”公众号作为广东生态环境系统的政务新媒体,在各项排名中常位居全国前列。比如今年8月推出的《【动画说环保】新修订!带你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微信文章,将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动画的形式予以展示,让公众更直观、生动、充分地了解具体内容,获得了较高的公众接受度,阅读量突破了10万+,入选了“2023年8月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榜单”,可以说这样的政务新媒体是受公众欢迎的,也是应该继续找准定位,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

当今时代面临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介对传播格局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生态环境宣传队伍就是要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主动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传播影响力,打造生态环境领域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努力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加大生态传播力度

思维活跃、人才济济的高校历来是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很多新观点、新主张、新路径都是在此诞生。为此,刘友宾司长带领调研组一行于10日下午特意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同该院领导、教师和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刘友宾司长表示,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立足广东,在自身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积极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值得称赞。师生们始终精进专业、深耕厚植,在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所开展的理论研究、项目实践和宣传教育工作都产生了显著成果,令人欣慰。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类人才培养和生态环境理论研究方面的现状,刘友宾司长强调,广东的高校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些环境类学科的研究也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在未来进一步重视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拓展环境史、环境文化、环境美学、环境哲学、环境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强化自身特色。比如在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将环境社会科学也纳入自身范畴,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接下来希望广东的高校从文化、历史等多维度加深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积极培育并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培育生态伦理,培养生态道德和公共人文道德,期待大学师生们结合实际,加大生态传播力度,为广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加强环境教育 传播生态美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2023年10月10日,刘友宾司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交流座谈。


优化宣传阵地建设 创新教育开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实现了在环境宣教工作领域由“辅阵地”向“主阵地”的转变。广东努力将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环保专业设施、生态环境体验中心优化升级,打造成为开展环境宣教、环境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载体和窗口,为此,刘友宾司长带领调研组一行分别于10日、11日和12日前往中山生态文化展、珠海规划展览馆和广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馆进行参观调研。

在现场实地观看了各类生动直观的宣传展示内容后,刘友宾司长有感而发:广东的环境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广东全省共命名了220多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也对不再符合要求的基地进行了清理,取消了命名,保留下来的教育基地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宣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这项工作广东完成得很扎实深入,接地气、有效果。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加强环境教育 传播生态美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2023年10月11日,刘友宾司长一行参观珠海规划展览馆。


刘友宾司长表示,他了解到《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已经通过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在明年1月1日就可以施行。这也是广东省在环境教育立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制度机制上为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大家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导环境教育基地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如何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方面提供更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这是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既要发挥学校面向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针对广大社会公众开展更加直观、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既要注重生动性,也要注重平等性,转变长期以来有可能存在的居高临下式的教化方式,而是以一种更加尊重的态度、平视的角度进行交流和对话。

建设教育基地、开放环保设施、提供体验场所,开展各类环境教育、志愿服务,都要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前提,在增强现场感、感染力、创新性上面多下功夫,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宣传教育,才更有效果、更能深入人心。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重在行动,政府部门要拓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加大对于志愿者的培育力度,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入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借助优美环境体验 培育热爱自然情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平总书记的这句金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耳熟能详,其中的内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感同身受。11日和12日,刘友宾司长带领调研组一行走访了位于珠海的香山湖公园和位于广州市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实地感受广东多年来在提升都市人居环境质量、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入秋的广东依然绿草如茵、林木繁盛,加上湖水澄澈、天空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确是自然馈赠给人类难得的一份礼物,自然之美,弥足珍贵。

面对如斯环境,刘友宾司长表示,现在在生态文明领域,传播最广、最朗朗上口的一个金句肯定是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他还有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也是让大家都耳熟能详、牢记在心。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除了简短朴素,生动形象,就是因为大家感同身受,能够激发共鸣。

他还表示,在总书记的金句里,很多都体现出热爱自然的人文情怀、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比如“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等。

要在更高层次、更深含义上去学领会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将这些理念自然、有机地融入我们日常的环境保护宣传、环境传播工作中。通过带领广大公众实地感受环境之美、自然之魅,增强沉浸式、带入式体验,激发出他们心底对美好自然质朴的热爱、欣赏,对良好环境真切的向往和追求,然后自发地想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进而形成人人、事事、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这是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最希望达到的效果、实现的目的。

提升生态美学价值 加强生态文学创作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文学,2021年、2022年分别在青海和辽宁举办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专门组织了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又将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专门独立出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因此促进新时代广东生态文学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此次调研组到访广东的重要目的之一。12日上午,在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刘友宾司长邀请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文学作家代表踊跃发言,分享生态文学创作和发展推动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对未来广东生态文学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刘友宾司长表示,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理性、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生态美学的价值载体,而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贯穿其建设全过程。

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仅就狭义的文化而言,文学也是排在十分靠前的位置。文化传播有很多种方式,我认为最核心的第一个方式就是文学创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包含浓厚审美旨趣的文化传播方式,与生态美学密切相关。

作为生态文学作家,就是要在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描绘美、展示美、歌颂美、追求美,提升作品生态美学价值,引导社会审美价值取向。要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要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记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光辉历程,讲述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故事;要讴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发挥榜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公众知行合一,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要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以优美的笔触和艺术形式描绘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通过生态文学作品的感染和带动,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加强环境教育 传播生态美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2023年10月11日,刘友宾司长在广州主持召开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专题调研座谈会。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