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婷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一句句经典诗句中,李白、高适、杜甫这些家喻户晓的唐朝诗人带领人们穿越千年,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中国式浪漫”。
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一颗颗明亮的星,在长安的夜空里连接成一片,盛世大唐也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图为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
影片一开始,就借高适之口,用诗歌和美酒串起他与李白、杜甫等友人的欢聚时光,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由此拉开,而在李白朗诵《将进酒》时,一句“将进酒,杯莫停”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长安三万里》等国漫的“破圈”离不开其鲜明的国风内核。如今,越来越多的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被发掘和重视,现代人的文化自信也随之显现。
(图为民族舞剧《李白》剧照)
在助力发扬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白酒行业一直走在前面。近年来,由国窖1573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推出的民族舞剧《李白》、《孔子》持续上演,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舞剧《李白》以“诗仙”李白的家国情怀和拥抱山水的恣肆情感为依托,对唐代的风物和舞乐进行了探索;《孔子》则用鲜活而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了孔子辽阔的一生。
文化自信,感受中国式浪漫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飘香千年的中国白酒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文化瑰宝。中国白酒,不仅属于物质的酒,更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是世界认知中国的媒介之一。
(图注:自2017年起,泸州老窖·国窖1573连续多年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中国三大高端白酒之一,国窖1573不仅代表了中国浓香型白酒技艺与品质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白酒文化的精髓。尤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和全球化传播方面,国窖1573不遗余力,践行文化使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浪漫”。
450年活窖池,成就浓香好酒
国窖1573源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不间断使用至今450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并经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纯手工酿造,被誉为“活态双国宝之酿”,具有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不间断使用450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凭借不可复制的国宝级窖池,以及窖池里生长数百年的微生物,国窖1573成就了“你能品味的历史,450年。”
国窖1573是中国名酒泸州老窖旗下的高端白酒品牌,也是中国第一个“中文+数字”组合命名的白酒品牌。“1573”是指国宝窖池建成于公元1573年,并延续不间断使用至今,“国窖1573”品牌由此命名。
纯粮固态发酵、泥窖生香、续糟配料……正是活着的微生物、活着的窖泥、活着的窖池、活着的非遗技艺,成就了国窖1573作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的顶级品质。
(图为无断代传承699年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
该窖池群于1996年被国家颁布为行业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名副其实的“活文物”。目前,泸州老窖的老窖池在全国国宝单位老窖池数量的占比超过90%。这些窖池以活态酿造、活态传承记录了中华酿酒文明,赋予了国窖1573独一无二的风味。
如今,我们有幸与古代文人墨客品尝同一种美酒,自然也要归功于国宝窖池群450年的不间断持续酿造。
坚持长期主义,品牌价值超千亿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品牌故事,是国窖1573脱颖而出并在市场竞争中斩获一席之地的关键。
近几年,国窖1573坚持长期主义,顺应国风潮流,不断挖掘和拓展传统文化,以此创新表达和传播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讲好中国白酒文化故事。
例如,连续举办16年的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每一年都能带来新的主题和创意,通过这一文化活动,中国传统的敬天法祖、尊师重道、文脉传承等白酒文化之根,得到了继承与发扬,也让世人看见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通过携手谭盾、蔡国强等国际知名大师打造“让世界品味中国”文化之旅、连续多年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推出民族舞剧《李白》《孔子》,音乐诗剧《大河》巡演等活动,国窖1573持续通过艺术等国际通用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对外表达“让世界品味中国”的品牌愿景,让自身品牌形象更加饱满,既拉进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又实现了以文化赋能品牌发展。
(图为2023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
值得一提的是,国窖1573的品牌价值也在稳定增长。今年4月,胡润发布的《2022胡润品牌榜》显示,“国窖1573”以1050亿元品牌价值进入前十,排名第九。在榜单中,国窖1573是“价值增长”增速较快的品牌,相比去年增长285亿元。
2022年8月,凯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发布,国窖1573品牌以86.1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白酒品牌第三名。
如今,国窖1573已经稳居中国高端白酒阵营,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独特创新营销方式,促进消费人群的情感联结,提升每一位国人的文化自信,努力成为国货之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