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中国举办成都大运会,以青年体育促世界团结

发布时间:2023-07-31 09:09:06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借此青春体育盛会,来华出席开幕式并访问的外国领导人有: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圭亚那总统阿里、格鲁吉亚总理加里巴什维利。这些来访领导人,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习近平主席分别接见了来访国家的领导人,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行稳致远,并以点带面、借筒传声,向世界传达中国促进国际和平、安全、发展和进步的坚定意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获得了来访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中国与世界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越来越深入人心。

成都大运会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中国发挥主场青春外交魅力攻势,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团结应对共同挑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寄望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青年是文明交流、国家交往最有活力的群体。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当前,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为一己之私,挑起地缘冲突,煽动阵营对抗,人为设置人文交流障碍,严重侵蚀不同国家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石,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安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则是全方位搭建多种平台,并利用各种多边场合,持续推动和平外交、合作外交、共赢外交,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推动形成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强大力量。中国高度重视青年外交,支持青年人走出国门,也欢迎各国青年人来华交流访问,促进全球青年相知相爱,主办成都大运会就是践行主场青春外交的生动体现。

中国弘扬大运会宗旨,以团结的姿态应对全球性挑战。“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的大运会宗旨,既为世界大学生体育运动提供了精神启示,也为应对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有益借鉴。人类社会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一场世纪疫情肆虐全球、气候变化恶果渐次显现、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紧张加剧。面对大困局也是大危局,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类团结协作的有力举措。但现实却是,有的国家自保自顾,有的国家犹豫退缩,还有的以邻为壑、祸水他引。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没有令世界失望。近年来,中国坚定支持全球抗疫,率先为非洲等发展中地区成规模提供抗疫药品、设备和疫苗;主动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推动各国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共识;加大斡旋调解地区冲突,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和解出现重大转机,为乌克兰危机劝和促谈奔走努力。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要进步、不要退步;要团结、不要分裂。主办成都大运会,亦是以青年体育促世界团结,为国际社会汇聚正能量,强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开创美好未来。

中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文明多样性是客观存在,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将文明之间的差异视为对自身文明的威胁。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族群不能凭借力量优势对其他国家和族群实行强迫打压甚至是侮辱灭绝,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生存方式,充分尊重不同文明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实现发展。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虽然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中国充分体认全球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倡导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中国主办成都大运会,再次向世界发出追求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热烈召唤,以体育促团结,以人文促融合,以青年促行动,共建人类美好未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