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自立自强,向建设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进

发布时间:2023-06-02 08:04:53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文集,近日出版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编的50篇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系统阐述了推进中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在此期间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文章、讲话、指示、批示,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遵循和强大动力,发挥了导向、引领的重要作用。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坚守。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已进行一百多年的奋斗,至今依然奋进在新的长征路上,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笃行不怠。强国怎么建?民族怎么兴?习近平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这是历史揭示的铁律,这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有了这样清醒的警示,中国科技实力才不断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科学技术之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人类带来希望,为未来创出无限可能。

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再三强调、念兹在兹。他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称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深意,是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他曾说:“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他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他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强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紧迫性,其逻辑原点是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和顺致祥、幸福美满。

怎样自立自强?习近平给出明确方向,即“科技创新”。他深刻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他用“国家强盛之基”阐释科技,用“民族进步之魂”解读创新。这一深邃论断,不仅推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自立自强、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在《论科技自立自强》这本文集中,有对科技人才的全面论述,涉及人才机制、人才管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习近平说,在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他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认真学习这本文集,践行其中内涵,中国就会放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磁场效应”,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界工作者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建功立业、奉献才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