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海菜花上餐桌、生动讲好生态故事 洱海论坛嘉宾分享了这些“金点子”

发布时间:2023-05-31 07:40:20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网5月30日讯(记者 彭瑶)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下称“洱海论坛”)日前在云南大理举办多场分论坛,中外嘉宾围绕实现城市生态产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低碳化等议题开展热烈讨论。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重点介绍了在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中非等区域框架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进展情况,提出了三点合作建议:一是加强交流互动,构建政策、科学、商业“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网络;二是推动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三是深化国际传播,推动知识产品全球共享。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分享了科技小院在助推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中的实践。金可默举例,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围绕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不仅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而且实现生态增值、科技增效和文化增韵。她表示,要将科技小院在洱海的工作打造成全球流域治理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孔海南用20个字总结了“洱海经验”。他认为,洱海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全面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洱海模式和经验可以推广到中国其他的湖泊治理工作中,也可以通过洱海论坛平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介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孔海南透露,论坛结束后他将前往洱源县调研海菜花产业,探索将海菜制成半成品以延长保鲜时长、降低运输成本的方法,让这种“生态蔬菜”变成农民的“致富花”。

“把复杂的体系讲全面、讲实在、讲生动”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平表示,要加强中国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关键在于坚守中华立场,树立“国际视野下的他者思维”。要将中国置于国际场域中,把握话语建构、话语转换和话语传播三个关键环节。聚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排放等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生态议题,尊重文化差异,强化阐释解读,并通过激发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话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

“我们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国际传播主阵地的优势,用多语种讲好‘大事’和立体化呈现‘小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主任王廷尧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要做精重大主题,尽可能以柔性表达的话语体系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要做专内容生产,做好融通中外的议题设置,进一步拓展专业人脉;要做宽传播渠道,变大融媒矩阵。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周全分享了拍摄生态类纪录片的生动案例。周全表示,做好中国生态文明传播,要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系统性的认识,在选题策划上要充分尊重其内容的厚度,把复杂的体系讲全面、讲实在、讲生动。

“国际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我们特别关注和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在经济和外交方面开展了许多对话交流,不断加强和扩大双边贸易和合作。”厄瓜多尔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克里斯蒂安·曼切诺表示,厄瓜多尔制定了生态转型公共政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更加注重建立环保的新生产体系,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两国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合作。

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副代表宋曼姝(Aleksandra Smolak)表示,中国和波兰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需要在快速经济发展与保护可持续利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两国都需要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考虑纳入各级政策、规划中,应优先投资尊重和加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基础设施,并继续投资教育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面临的威胁,找到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国际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波兰和中国在科学研究、知识共享、技术创新、政策协作、教育培训等方面有广阔合作空间。两国可以共同为地球上多样化生命的保护作出有意义的贡献。”宋曼姝说。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