乪(náng)凼(dàng),是广东特有的象形字。乪,是对弯曲河流的简称,弯弯曲曲的河流川流于田地间,形象勾画出了岭南鱼米之乡的地貌特点。凼,是指在田里挖一小鱼塘。广东“凼(dàng)仔(zái)鱼”就是指在这种小鱼塘中,用山泉水养殖,用野草、木薯叶、番薯叶等天然食材养的鱼(多为鲩鱼),外表金黄(泛黄)或草青色、肉质紧致、香滑鲜甜,是亲朋宴客和佛山鱼生的上等食材。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陶艺之乡、武术之乡早已享誉四海,但世界淡水鱼种业航母的故事却鲜有人知。这要从千年乪、凼渔文化说起。“鱼花”也叫鱼苗、鱼种,是指孵化不久的幼鱼,一般体长6-9毫米,分为江河天然鱼花和人工繁殖鱼花两大类。中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养殖最早的国家。在人工繁殖鱼花技术成功以前的几千年里,养鱼都需要在江河中捞取天然鱼花。据历史考证,2000多年前的百越地区就已经孕育出了从江河捞取天然鱼花,并展现了“稻田养鱼”和平地挖塘养鱼的“桑基鱼塘”的雏形,这也正是乪、凼两个广东特有象形字的溯源出处。至明弘治年间,佛山南海九江已形成了成熟的鱼花业体系,使得“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无别种也”,乃至形成了行业垄断之势。《广东新语·鳞语·鱼花》云:“ 南海有九江村,其人多以捞鱼花为业,曰鱼花户。”2011年,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被认定为“中国淡水鱼苗之乡”。广东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诸河汇聚而成,流域内的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其中,佛山市境内的九江河段坡降平缓,江面宽阔且流速适中,是设埠捞取鱼花和人工养殖淡水鱼的理想河段。无独有偶,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乪、凼数众多,很多水域、乡村就依此两字命名,其使用频率居广东之冠。根据土层剖面分析,佛山地区江河流域周边的土层构架奇特,多有沙砾类型层级,与周边水系连通一体,像活“肺”一样能吸能排,不但对水体有着天然过滤净化功能,而且还能够形成“离岸”又“连通”的“类天然”可控环境,是淡水鱼人工养殖的极佳场地。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记载,“蓄于池塘间,一年可供口腹也”。宋徽宗崇宁二年到五年(1103~1106年),珠三角历史最早、连接南海顺德两地的大片桑园围(桑基鱼塘)大功告成。明代,广州已成为与东南亚及西洋通商的繁华口岸,邻近广州的佛山顺德因基塘生产兴盛而成为重要商品性农业区。可见,历史上佛山乪、凼渔文化历经千年沧桑、久盛不衰、日久弥新,也由此延伸孕育出了享誉海内外的缫丝产业、顺德鱼生等与千年乪、凼渔文化一脉相承的二、三产业态。时至今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的西南侧,仍有一片1万多亩的基塘区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历史长河中,佛山千年乪、凼渔文化孕育出了一代代捞花、撇花、数花的时代工匠,扛起了淡水鱼养殖“天然捞花”1.0时代千年鱼埠的帅旗,为广东乃至华南区的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优质膳食蛋白作出了杰出贡献。这套“鱼花”技术也伴随着历代先辈“下南洋”而延播东南亚等国家地区。1958年6月4日,世界奇迹在广东诞生,经过人工授精的6条雌鲢鱼和5条雌鳙鱼产下的受精卵经过17小时左右,小生命陆续破膜,鲢鱼孵出1万余尾,鳙鱼孵出2万余尾,成为世界上全人工繁殖的第一批家鱼苗,这标志着由我国著名淡水鱼类养殖学家、出生于佛山市南海区钟麟先生主导的“家鱼人工繁殖法”研究取得成功,攻克了世界难题,改写了人类依靠江河捕捞天然鱼花的历史。这一喜讯一经公布,立即在全球水产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钟麟先生先后组织十余期培训,为亚洲、非洲、大洋洲培训了大量的渔业官员、技术员,被尊称为“家鱼人工繁殖之父”。钟麟先生的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很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62年,全国人工繁殖鲢、鳙鱼苗10多亿尾;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在钟麟先生的老家佛山,这个技术突破给千年渔文化带来了划时代革新,让整个淡水鱼产业一下跃升到“人工育花”的2.0大时代。改革开放后,佛山淡水鱼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量为王”3.0时代。一方面人工繁殖迭代后的“良种”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另一方面整塘、净塘、循环水等的“良地”,机械装备、自动化等的“良法”配套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链条技术的叠加集成,最终打造起了广东佛山淡水鱼种业的超级航母。截至2020年,佛山拥有各类鱼苗繁育场近200家,年产鱼苗3,127多亿尾,远销国内外,在行业中遥遥领先,持续塑造着“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的巨无霸品牌形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陈建酬副教授自豪地讲“中国淡水鱼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稳居世界第一。当前佛山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人工鱼花繁育基地,因此称之为“全球最大淡水鱼种业基地”实至名归”。种子是芯片,是CPU。佛山淡水鱼种业的核心动力带动了整个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全链条技术联动升级,以鲩鱼(草鱼)为例,商品鱼平均亩产高达1.72万斤,是全国同类养殖的1.5-2倍以上,与国外同类养殖相比更是遥遥领先。《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6406.50亿元,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80.36万吨,其中,广东省以866.40万吨的总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其中,佛山市以69.81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18%。现在每天超过400吨淡水鱼由佛山市销往全国大中城市。随着经济进步,社会消费已经从“吃饱”迈进到“吃好”,乃至“吃挑”的新时代。在这种升级需求境况下,佛山淡水鱼养殖悄然迎来了“质量分级”的4.0时代。传统“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但随着产业变迁与消费升级,加州鲈近年来迅速走红,被业界称为“第五大家鱼”。佛山南海九江镇负责水产工作的熊炳源介绍,当前国内加州鲈的最大产区就在广东省佛山市。目前,佛山市加州鲈的苗种及养殖产量均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苗种市场甚至已经占据全国逾70%。除了加州鲈,鳗鱼产业在佛山也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链条。至今鳗鱼尚未攻克亲本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苗种需要捕捞天然苗,以及对生态养殖环境苛刻等原因,鳗鱼养殖一直门槛很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顺德稔海村民就开始探索鳗鱼土塘养殖技术,开创了国内土池养殖鳗鱼的先河。2009年,“中国鳗鱼之乡”称号落户佛山市顺德区。目前,顺德区有5家鳗鱼培苗场,年培苗能力达5000万尾;烤鳗厂5家,年出口烤鳗4000-5000吨,占全国20%,全省70%;出口活鳗2000吨,占全国25%,全省35%。广东省鳗鱼业协会总部就设在顺德。顺德已经成为全球鳗鱼产业的风向标。此外,近些年在中国水科院珠江所、南海所,以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加持下,佛山“名优新奇特”小众类高档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为4.0时代不断增添新色彩。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甚至围绕淡水鱼产业需求从人才招聘、团队组建、校企互派挂职、实用技术攻关等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链人才、科技“定制机制”,该校校长郝志峰自豪地讲,学校在科研教育界率先推行了“项目挂帅”、“企业任职”、“攻关摘牌”等机制,目的就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让人才接“地气”,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孵化转化在厂房内!近三年内,学校又从国内外招聘了400多名博士加盟!其中近40%的博士是校企共享共用!渔业生产战线长、耗时久、风险大,是个体系工程,稳产高产需要全过程首尾串联的技术集成。此外,市场供需、冷链加工、远途流通、功能定制等新需求给产业带来了新挑战。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博士介绍,数字渔业涉及环境、资源、产业、产品、流通等十多个版块(环节),涵盖了良地、良种、良法、良品、良制全流程,是全链技术、标准化、AI—IoT—区块链总集成的过程和有机复合体系。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日益趋高,“未来谁种地”、“未来如何种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公共瓶颈,数字农业,未来以来!这必定会成为打破此类瓶颈的主要出路之一!据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祝仁发科长介绍,目前,佛山市正在高端打造“南海区九江鱼花产业园”和“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三水区现代渔业产业园”、“顺德区上华渔业科技产业园”等淡水鱼产业平台,目的就是通过投入品、产出品、加工品、流通品、餐食品的全链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制定,参照工业模式构建起从“鱼花”到“餐品”的数字渔业“AI—IoT—区块链”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综合体系。以“吉裕润达渔业有限公司”为例,正在建设中的“智慧渔场示范基地”紧紧围绕水产种业的五个关键环节(遗传育种、亲鱼保育与产卵、鱼卵孵化、鱼苗培育、成鱼养殖)搭建5G智慧渔场,“遗传育种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亲鱼引进、保育、选育、检测、鉴定、对比试验等有关种业服务数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样本性状的多维数据分析,辅助选育留种,持续优化鱼类品种特性。其中的子系统——“5G工厂化育苗系统”,可借助水体环境监测站实时采集环境和鱼苗生长信息,根据环境变化动态控制增氧和投入品等系统,实现育苗的自动化、精准化。该系统还可结合现有养殖经验,配置AI托管策略和AI识别系统,智能判断鱼苗生长发育情况,对分级提出智能化建议,大大提升育苗的现代化水平。“吉裕润达”董事长岑鑛佳自豪地讲,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移动等平台技术的集成赋能下,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客户就不用再到公司基地现场选种了,可以通过VR模拟和可视化等技术,在万里以外就可以“身临其境”的参与育种、选种等工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处长于培松讲到,“渔业种业翻身仗”广东将扬长避短、数量质量双管齐下。一是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启动为期三年的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种质资源鉴评和抢救性保护。构建活体资源库、标本资源库、基因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构筑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多样化保护体系,建立省级遗传育种中心。二是启动实施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揭榜挂帅、集中攻关。三是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创新专项,重点开展育种遗传基础、分子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四是重点扶持由育种、扩繁、推广、养殖等单位组建的以选育种企业为主体的紧密型“育繁推”的水产种业联合体。当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分步构建广东大种业“表型组学+基因组学”一体化的信息库,以摸清家底、知己知彼、沙场点兵、精准育种,这就是“种业翻身仗”的大起点!此外,据刘玉涛主任透露,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正在协同温氏集团、海大集团等行业巨头构设科技创新的常年“擂台赛”,分前沿攻关、实用转化两大方向面向社会组织农业科技“大比武”,目的就是以“市场导向”在科学家之间构建起竞技聚智“大舞台”和在科学家、企业家链接起实用技术快速转化的直达“快通道”。2021年全年就瞄定围绕“种业”主题设擂,首场擂台赛将于5月正式开锣!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