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人振奋,奋进正当其时。省长任振鹤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报告中指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全局性变化,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加固。近年来,祁连山接续发展青山蓝天绿水生态保护工程,支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取得良好成效,整体向好,激发了发展的新活力。
具体来说,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筑牢祁连山绿色屏障。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关系着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多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巩固当前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定期监测;传承原住民的传统生态自然观,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落实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高精准化、科学化、常态化的长效保护体系。
二是高效打好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风向标,守住更多优良天数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只要是有利于厚植绿色底蕴的事情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推进,只要是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就要不讲条件坚决纠正。”祁连山生态保护要把稳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措施不软,针对性地制定目标方案,对症下药、协同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检测与评估长效机制,工业减排等治污工程;完善生态结构与产业结构,探索祁连山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守好美好家园,就是守住江山、守住人民的心。
三是扎实推进绿水涵养工程。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形成祁连山水系,水资源对于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党河水系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祁连山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开展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功能分区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市场参与模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推进祁连山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态美则陇原美,生态兴则甘肃兴。甘肃省深入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整治,持续打好青山蓝天绿水保卫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祁连山筑牢安全屏障。
(作者申瑞英,甘肃政法大学教师、主任编辑)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