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敲响警钟了。”《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特别版》显示,距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却严重偏离正轨,只有12%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仍在正轨上。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我们的选择对人类世界产生的关键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乔展(James George)表示,“特别是,重塑并重新定位以消费为中心的体系,并努力培育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方法,这些转变至关重要。”
在日前举行的“ReThink & ReShape循环重塑未来”圆桌会议上,多名企业代表及专家围绕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经验分享和探讨。
圆桌讨论。主办方供图
从“设计驱动”视角看待循环经济
什么是循环经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回收和再利用”吗?
“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实有更多的内涵,而且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在非常紧迫的、严峻的环境条件。”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代表首席代表关一松表示。
他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是基于对“如何最大化废弃物的价值”以及“实现资源高价值再利用”等问题的系统性思考而来的。他说道:“我们希望能够最大化产品本身资源的价值,能够让经济的发展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去脱钩,实现这样的愿景和目标。”
“循环经济是由设计驱动的。”关一松强调,“首先,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要避免废弃物与污染。第二,我们从设计之初要尽可能地用循环产品与材料。第三,我们从设计之初要尽可能促进再生。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可再生资源,包括农业和食品方面,如怎样去促进再生农业的发展。”
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四川)有限公司公关传播总监林雨婷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她表示,在供应链上,塑料的可回收要从根本上解决,即在设计之初就按照塑料可回收进行相关工作。
“我们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上市的矿物质水,包装采用了100%饮料瓶回收材质。”林雨婷说,“你会发现塑料瓶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它以服装的形式,以包包的形式,以墨镜的形式,或者重新以塑料瓶的形式再次回到你的身边。这是我们实际的举动,也是我们对地球的承诺。”
做好循环经济,助力碳中和
“双碳是一个目标,循环经济肯定是实现双碳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手段。”INDEED Innovation资深专家梁葭欣如是说。
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需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销售上做好全周期的设计和管理。
今年年初,达能在全球发布了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振力征程”。在“保护自然,实现再生”领域中,达能有五大行动目标,包括实现1.5℃温控目标、开拓扩大再生农业、保护和恢复水资源、发展可循环和低碳的包装体系,以及减少全价值链中的浪费。目前达能中国多家工厂已被认证为碳中和工厂。
迪卡侬可持续发展与传播负责人夏艳宏从产品设计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分享了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努力。她还特别提及,公司在生产阶段会关注整个生态系统,设立了科学碳目标,且鼓励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同样的标准管理自己的上游供应链,从而实现1.5度温控目标。
调动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我们要想建立循环经济,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关一松说,“仅仅靠企业不够,它需要整个价值链的各方取得共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共同配合行动。”
除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企业主动担当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现在可以欣喜地看到,大众对可持续消费的意愿越来越强。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普及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柴利如是说。他以过度烹饪导致维生素流失、人们在生活中消费的水足迹为例,强调消费者理解、认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改变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上,各大企业正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例如,中粮可口可乐在饮料瓶上印上“回收我”这简洁有力的三个字,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触及更多的消费者。脉动与迪卡侬举行联名共创活动,把回收的脉动饮料瓶制成衣服、包和运动周边,并将整个过程展示在迪卡侬部门门店里,组织专门的捡跑和清山净野等线下社群互动和倡导运动,以此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当中,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编辑:李琳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