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依靠科技推进农业减排增汇

发布时间:2022-02-01 13:43: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农业是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源之一。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虽然在我国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中,农业仅占7.4%,但是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指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中,农业占比达48%。与此同时,通过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及土壤对有机碳的富集和保存等渠道,农业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开展农业减排增汇,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我省多地将农业减排增汇摆到重要议程,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应用科技减排增汇的成效尤其显著。甲烷增温潜势是同量二氧化碳的34倍。动物排放是产生甲烷的一个主要渠道,畜禽养殖可以通过优化饲料配比、使用新型饲料、改善粪便处理技术等方式实现减排。比如,将秸秆氨化处理后再投喂,可以减少黄牛16%~30%甲烷排放;人工干清粪与水冲清粪或水泡粪相比,能够减少甲烷排放50%以上。稻田也是甲烷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将间歇淹水等节水灌溉措施与优化施肥措施相结合,可以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同时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氧化亚氮增温潜势是同量二氧化碳的298倍。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通过施肥模式优化以及新型肥料、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50%。

土壤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通过对农田采取免耕、少耕、地表微型改造,结合覆盖、轮作等措施进行保护性耕作,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固碳成效,还能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肥力。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减排增汇渠道还有很多,潜力巨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加大研究推广力度。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们应当加强农业生产碳排放监测统计,为农业减排增汇技术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攻关,改进完善现有技术,研发更为高效的新技术,为农业减排增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动员等措施,激发龙头企业和农户等生产主体积极应用农业减排增汇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减排增汇与绿色农业的实施路径是相符合的。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减排增汇,不仅为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提高农产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