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怎么办?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情况如何?专家权威解答
近段时间以来,“二阳”等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情况怎样?为什么“阳”过以后还会再“阳”?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可控
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新冠疫情在今年2月份平稳转段以后,进入局部零星散发态势,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疫情有所上升,5月中旬以后进入了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王丽萍:那么从发热门诊就诊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4月下旬以来就诊的患者虽有所增加,但是整体的话这个量还是要远远低于上一波疫情流行高峰的时候的发热门诊就诊量。患者绝大部分还是轻症的患者,所以结合就是多渠道我们监测的数据研判,在接下来这段时间,由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全国整个疫情防控形势还是平稳可控的。
专家提醒公众,预防感染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王丽萍:要是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这样一些场所的时候,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有慢性病基础疾患的这样一些人员和孕妇这样一些重点人员,我们还是建议他们要佩戴好口罩。
XBB系列变异株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不论是输入病例还是本土病例,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均较高,这跟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在输入病例当中,XBB变异株它的占比持续处于一个高位,在5月15日到5月21日的采集序列当中,已经占比达到了95.2%。那么在本土病例中,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是占5月15日到5月21日采集序列的91.9%,其他的一些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整体占比是不足10%的。那么进化分析的占比与我们全球的和我们国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同期的主要流行毒株是一致的。随着输入的变异株毒株的不断增加,还有我们国家人群的抗体水平的不断衰减,近期感染XBB变异株的病例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阳”是否对身体危害更大?会留下后遗症吗?
针对公众们普遍关心的“二阳”症状是否严重,“阳”的次数越多症状是否会越重,对身体的伤害是否越大?“二阳”患者应如何处置病情?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现在我们观察到的“二阳”的人群还主要是年轻人和青壮年,就是18岁到60岁这个阶段的人。总体来说这些人“二阳”之后,症状是比“一阳”的时候要明显轻,可能过去他有时候剧烈的头痛、“刀片嗓”、咳嗽特别重,“二阳”他自己的症状感觉是比第一次要轻,恢复也更快,一般3~5天的时间,可能第一次“阳”的时候大部分人需要5~7天。所以大家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整体的这些年轻人、青壮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他还是在第一次感染之后获得了抵抗力,他在面对第二次的时候就能够更轻松、更容易战胜病毒,恢复更快一些。
专家建议,“二阳”患者不要带病上班,否则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如果有发烧、呼吸道症状,肯定是要休息。如果是说经过休息之后,感觉症状还在加重,尤其是超过5天了,还是有发烧,一直高烧,甚至是有胸闷、憋气这样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感觉症状不严重,绝大多数人在5天左右是能够康复的。
对于一些人担心的新冠后遗症问题,专家也做了解释。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有一些患者他恢复得比较慢,但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般说要超过三个月,仍然存在着这些症状,并且这些症状持续已经超过两个月了,我们叫它“后遗症”。实际上符合这个定义的是比较少,因为有些患者他是一两个月还没有完全好,他就比较着急就来就医,实际上超过三个月之后再来就医的仍然有症状是非常少的。国外的一些报道,就是“二阳”甚至“三阳”之后后遗症更重的,主要是依据的是一些脆弱人群,老年人和基础病比较多的人群。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