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近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市节水条例》立法工作情况汇报,强调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开展“光瓶行动”。
“一瓶水,一场会;会一散,扔一半”,这样的浪费在日常并不鲜见,积少成多着实触目惊心。尤其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各类活动、会议、论坛密集,一直是瓶装饮用水的使用大户。据粗略统计,北京每年会议使用瓶装水超过1200万瓶,按照10%的浪费率,仅一年便浪费100多万瓶“半瓶水”。而北京是资源型严重缺水的城市,“南水”支援下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也仅有150立方米左右,缺水是北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面对城市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倡导全市上下特别是党政机关积极践行“光瓶行动”,很有针对性。
“节小流以成湖海”,顺利推进“光瓶行动”,找准细节、传导压力至关重要。平心而论,会场上之所以总有“半瓶子晃荡”,很多时候并非有意浪费,或是因为事务繁忙,开瓶喝两口便忘了;或是瓶子都一样,一不留神实在难以分辨自己刚才喝的是哪瓶。对此,相关方面持续在节水细节上下功夫,探索出大瓶换小瓶、矿泉水“实名制”、瓶身贴环保标签等创意,得到各方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北京更在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监督方式上做文章,将“光瓶行动”列入节水型机关建设考评工作,把用水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持续开展重点单位和场所“光瓶”检查……事实说明,党政机关带头示范,以“压力”倒逼出较真劲儿,就能将节水意识压实到工作开展的“最后一米”。
践行“光瓶”,人人有责。其实,着眼更广泛的社会场景,除了“光瓶”,我们还可以“减瓶”,逐渐养成参加会议自带杯子的习惯,会场也应该提供可以供自己接水的容器。会场之外,用完水龙头有没有拧紧?洗车、淋浴、洗衣用水是不是合理?在河湖边游玩时有没有乱扔垃圾?去年末,水利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对公众的节水意识、用水行为、节水义务提出了朴素具体的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对照于此,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约用水,贵在日常,重在行动。从“半瓶水”开始,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对生态环境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