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云南发展生态旅游助力民生改善,10年带动80.85万人增收脱贫

发布时间:2022-08-27 20:28:1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委召开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文化和旅游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70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35亿元,年均增长30.6%。

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云南文旅凸显优势、赋能发力的十年。

生态资源优势较好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申遗成功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唯一申报项目,现正在平稳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自然遗产3项(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化石地)。十年来,全省新增5A级旅游景区4个、总数达到9个,新增4A级旅游景区85个、总数达到129个;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2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4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15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101个、旅游名村21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动能。实施“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着力推进文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旅游打造优质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许多贫困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变成了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十年来,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5700多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1032.4亿元,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76个,建成贡山、福贡、泸水3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0.56亿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3.22亿人次、年均增长21.3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263.80亿元增加2021年的1793.98亿元、年均增长23.74%,文化旅游累计带动80.8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今年以来,云南省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助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将申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个“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旅游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打造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赵国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旅游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旅游总人次从2012年的2.01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07亿人次,年均增长22.0%;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70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35亿元,年均增长30.6%;旅游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78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4%提高到7.7%。今年1-7月,全省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54.6%。接待游客4.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56.8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2%和80.0%。

赵国良表示,云南省下一步将围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建设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奋力谱写云南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0亿人次以上、实现文旅总收入2.2万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饶祥碧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围绕打造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充分发挥云南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创建康养旅游集聚和国际康养旅游示范新区、打造生态养生旅游新产品、培育运动健身休闲新业态、拓展医疗养生旅游新项目等有力举措,大力打造一批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尤其在打造生态养生旅游新产品方面,依托气候环境、森林生态、山地湖泊、温泉康养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康养内容丰富、休闲度假舒适,兼具观光、休闲、康疗、养生的复合型康养度假区、生态旅游区、湖畔度假区、湿地公园、森林康养、温泉养生等生态养生旅游新产品。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