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总结2021年工作,查摆问题不足,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确保全市高质量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任务,持续走在全省前列,3月7日,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召开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通报了2022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安排,有关区市围绕2022年工作目标和举措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在各级各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我市坚持全域统筹、工程治理、典型引领、市场化融资、专业化运维,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青岛经验”“青岛打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验收的村庄1988个,占全市应治理村庄的37.35%,2021年新增完成治理村庄1234个,实现投资33.16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任务目标,治理标准、工程质量、投资规模、完工数量、治理效果位居全省前列;完成治理验收黑臭水体49处,实现投资约3973.43万元,现有黑臭水体治理率59.7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管护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会议强调,要正视问题不足,狠抓整改落实,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提升增效。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主要存在设施运维管理不到位、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保障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及时、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主要存在治理进度总体不快、治理工程标准参差不齐、部分区市抓得不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不断总结提升,加快问题整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轻装上阵、行稳致远。
会议要求,坚持质量核心,加强建管衔接,让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惠及更多群众。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各部门要再接再厉、互相借鉴、狠抓落实,早规划、早开工、早完成、早见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一要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时序安排上,4月底前全部开工,9月底前全部完工,省级任务村庄10月底前完成验收,市级任务村庄11月底前完成验收。二要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速不降质,对主材、设施、开挖、土建、敷设、回填、恢复等各环节、全过程严格监管。三要切实加强用地和资金保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专题研究解决;不断丰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贷款和政府专项债券,用足用好国开行“百县千亿”项目政策。四要加快推进遗留问题整改,以老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改造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遗留问题整改;对截至2021年年底完成治理的村庄和建成运行的日处理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回头看”。五要持续完善运维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落实责任主体责任,保障运维资金,加强监督管理,加快信息化运维管理平台建设。六要加强群众宣传引导发动,充分利用群众看得见的成效,广泛宣传发动,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配合进村入户施工;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引导群众自觉使用户内收集设施,改变乱泼乱倒的生活习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一要抓紧启动现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市现有82处农村黑臭水体2022年全部完成治理,治理工程要在4月份全面开工,6月底前基本竣工,第三、四季度开展丰水期水质监测及个别工程收尾。二要有序推动新发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第二轮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动态纳入清单管理,编制治理方案,及时开展整治,实现全市动态清零。三要严格落实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办法职责分工,加强完成治理水体监督性监测,加强治理成效监督考核。
会议还对露天禁烧工作进行了安排。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当前露天禁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强力措施全面保障美丽青岛大气专项行动。要加强巡查监管,压实镇街、村(组)网格责任,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坚决防止“星火燎原”;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警示案例,以案说法,使不敢烧、不能烧、不想烧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资源化利用,组织群众及时清理、转移堆在田间地头的秸秆和荒草,统一配送至定点场所,切断焚烧源头;要加大有关责任人员追责问责力度,对点火人员要依法处理。
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管理局有关业务处室(室)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区市政府(管委)分管负责同志、各区市生态环境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业务科(室)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