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新格局,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水平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0 08:27:01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作为公共市场载体的公共资源交易,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公共资源交易的新格局,不仅关系着中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问题,也直接标志着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高水平发展状况。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要求,当下在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新格局时,应该高度重视以下问题:

第一,坚持应进必进、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融合发展。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离不开要素市场化的配置,而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市场的建设则离不开适合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统一进场交易。为此,强化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统一进场交易,既是发挥统一交易平台集聚数据、共创价值的前提,也是对确保公共资源有效配置、廉洁阳光交易的基础。  

第二,强化数据治理,进一步发挥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汇聚功能。随着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化向纵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的数字化已经汇聚了海量交易数据。为此,如何充分发挥数据治理的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治理,进而发挥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共政策功能则是新格局的应有之意。

第三,加强综合监督,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资源交易监督能力。有效的监督是确保公共资源合法有序交易的保障,也是廉洁阳光交易的基础。为此,在公共资源交易新格局构建中,应该高度重视综合监督制度建设、形成监督合力,以确保对交易平台实时在线监督和全过程监督。

第四,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搞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有赖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为此,公共资源交易的服务提供者应该强化各类交易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在场所建设标准化、制度规范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交易技术支撑标准等方面加快建设,并强化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

在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还要强调公共资源交易本身的内涵建设,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的高水平发展。具体而言,应该高度重视以下问题:

第一,积极回应国际社会营商环境的变化,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公共资源交易作为公共部门与各类商业企业连接的桥梁,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水平。为此,积极回应国际社会营商环境的新要求新变化,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也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实际上,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新变化,中国已经作出积极回应,如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率先在全国建立招投标领域性别平等制度。这既是一种制度创新与引领,也是深挖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价值的典范。

第二,强化智慧交易、智慧监管建设,提升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治理能力。公共资源交易作为腐败高发的领域,强化监管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公共资源交易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慧交易、智慧监管建设与发展。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出的“机器人评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提出的“大监督”理念等,都是基于提升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治理能力而进行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重视公共资源交易政策工具作用,切实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政策的功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丰富了政府部门的治理工具,也赋予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共政策职责。为此,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共资源交易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公共政策功能的发挥问题,如北京产权交易所的绿色产品交易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也是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政策功能的创新实践。

第四,体现现代化特色,打造中国治理方案。公共资源交易的统一融合发展是基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而选择的中国公共资源交易治理方案,也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此,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安徽省合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一委一局一中心”治理模式就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的实际、并融入了现代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的一个成功典范。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