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中亚各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六国共同发布《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峰会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全面合作、深化双边与多边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中亚关系进入新的“黄金三十年”,为双方关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开启中国—中亚全面合作关系新篇章
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自从建交后,中国和中亚国家遵从“互相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交往密码,深化中国同中亚各国睦邻友好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石和保障机制。31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发展成为彼此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各国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十年来,双方不断加强安全合作、经济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在双边层面,建立起政治互信、经济互利、安危共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多边层面,通过元首定期会晤、中国—中亚国家外长会晤、部长会谈等多边机制不断拓展、完善多层次沟通渠道,不断写实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欧亚秩序大变革叠加时期,中国与中亚各国领导人共聚西安,为双方关系开启新的“黄金三十年”搭建新平台,开辟新前景。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作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大手笔,此次峰会将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合力绘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和中亚国家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着力于以“五通”为重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化新型合作,实现了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为双方发展振兴注入新动力。
经过十年的时间,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推进“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谋篇布局,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在这一历程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的机遇和红利,中国欢迎中亚国家搭中国发展的“便车”,找准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利益汇合点,推动“五通”建设走深走实。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和其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现实背景,此次峰会为新十年共建“一带一路”作了顶层规划,是推动“一带一路”与科技和产业革命紧密结合的高层部署,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互利共赢合作、共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提供促进新型区域合作与治理贡献的新平台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一个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中亚符合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国家,更是中国参与区域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自中国和中亚国家建交以来,双方多边交流机制不断实现形式创新与质量升级。1996—2000年,中、俄、哈、塔、吉基于区域安全成立具有多边意义的“上海五国”机制。该组织不断扩展长大,形成当今多边国际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框架形成了以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中亚五国”三大机制为支柱的稳固关系。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及《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的发布,标志中国和中亚国家建立了又一大新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打造了一个重要的周边战略伙伴区,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周边务实合作的升级。这是中国和中亚国家携手探索双边与多边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周边秩序的转型与发展,是促进新型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贡献的新平台。
作出促进地区、世界和平发展的新贡献
安全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围绕未来国际秩序塑造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战略竞争将更趋激烈。在大国战略调整、全球治理赤字与阿富汗变局、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叠加与冲击下,中国和中亚国家周边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对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守望相助、安危共担,“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带,强化守卫合作的防护盾,构建多元互动大家庭,维护和平发展地球村”。
此次峰会提出“四个坚持”,明确共建守望相助、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相互成就、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是中国和中亚国家面对百年大变局,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沟通协商机制,也是各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复杂敏感区域环境作出的必然选择,将有助于中国和中亚国家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超越双边范畴的全球示范作用,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