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产业焕新推进乡村振兴——直击小岗村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15 22:46: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展开蹲点采访。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大米深加工公司内机器轰鸣,一袋袋大米从这里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投资超过10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正在紧张生产中;新签约入驻的食品项目正在建设中……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小岗村近年来立足村情、瞄准“短板”,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道环节后,一袋袋“小岗”大米不断下线,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公司现在订单‘饱满’,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今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说,该公司与安徽滁州、合肥等地经营主体合作,建立4万多亩优质水稻基地,严格按照优质水稻生产规程要求,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公司原料的稳定供应。

不远处,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也在紧张生产中。公司副总经理何卫平告诉记者,公司占地2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整个公司用工规模大约有600人,其中约500人是附近的村民。该公司还采购附近的一些黑豆、大米等原料,年采购量在3000万元左右。

新企业、新项目在增多。今年4月,小岗村举行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李锦柱表示,项目涵盖智慧农业、健康食品、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是小岗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引导二产跑出“加速度”,小岗村也紧抓一产不放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小岗村蹲点采访期间,党的二十大代表、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正向村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商讨推进乡村振兴事宜: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招引更多产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力争实现多种粮、种好粮。”

田间地头,收完水稻后,小岗村村民有的在犁地、耙地,有的在播种小麦、油菜,有的忙着田间管理。

在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记者看到遍布田间的新装备。“这是风吸式杀虫灯,今年安装了50盏,全部采用物理杀虫,实现绿色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公司总经理助理闫大明介绍,在今年的秋粮生产中,该公司与粮油加工企业合作,第一次全面种植优质稻品种。

周群之向记者介绍,全村近年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万亩,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建设“引水上岗”“引淮润岗”水利项目,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对农业支撑增强,助力粮食稳产增产。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三产的发展和配合。《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小岗村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农村电商等乡村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其中,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产业振兴。

走进小岗村小韩庄特色民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星罗棋布的农家特色小院里,既有装修舒适的客房,也有充满野趣的庭院。项目负责人孙彪说,该项目是小岗村旅游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特色民宿、非遗文化、教育培训等主题,今年3月开始建设,预计明年春节前投入运营。

在教育培训、乡村文化建设上出成果,是雷松林的奋斗目标。他是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的站长。一年多前,小岗村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17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相聚于此,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雷松林说,4年前他因基层社会治理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今年3月,他决定扎根小岗,受邀担任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教育培训等工作。

“今天有49位学员来这里参加专题培训班,近期我们还将举办多场培训活动,与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雷松林一下子道出了多个“小目标”:他们正在筹建一所“三农”领域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规划设计小岗村红色写生基地……

在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带动下,小岗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

李锦柱表示,下一步,小岗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抓好粮食生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并做好农旅结合文章,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正在自家农家乐忙活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