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他曾是一位在央行及商业银行工作的金融家,十年前毅然转型从事环保事业。他是一位低调务实、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始终秉持“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应是环境与责任的承担者”理念。他用八年时间将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环境保护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投资、建设、运营60余个环保与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约200亿元人民币。
如果没有10年前的转身,他或许会成为一个金融家。可如今,他却成了一个乐于与垃圾为伍的人。光大国际的转型,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至少,光大国际行政总裁陈小平这样认为。从一家濒临破产的路桥公司,转型为一家环保节能行业的领军企业,陈小平带领着这家公司走过了10年的艰难历程。
这位从金融界跨界到环保领域的领导者,在环保领域一干就是10年。如果没有10年前的转身,他或许会成为一个金融家。可如今,他却成了一个乐于与垃圾为伍的人。
“我已经爱上了垃圾,它比金钱更干净。”
如今,光大国际的项目已经遍布全国,并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就在与记者见面的当天上午,陈小平代表光大国际与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亚行将为光大国际旗下的公司——中国光大生物质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提供4笔总额高达2亿美元的贷款。这2亿美元的资金将被光大国际用于发展中国农村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WTE)项目,以减少农业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一合作项目计划的目标是,到2016年日垃圾处理量达到7300吨,年发电量达到12.4亿千瓦时左右。预计到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约63.8万吨。
从刚刚与亚行签订贷款合同的签字仪式上归来的陈小平脸上,丝毫看不出兴奋的表情,经过10年的沉淀,他不会喜形于色。
十年间,他很少面对媒体,甚至没有人知道陈小平是何许人。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光大国际的规模不断扩大,并投资、建设、运营了60余个环保与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约200亿元人民币;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日处理规模超过1万吨,每年生产绿色电力约8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规模180万吨,每年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18万吨。
目前,他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经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在安徽砀山,一个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经在建。多年以后,人们不会再看到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因燃烧秸秆引起的滚滚浓烟。
艰难转型
10年前,光大国际还是一家综合性公司,业务涉及木材、房地产、路桥、贸易、物业管理等。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光大国际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3年巨亏2亿港元,股东权益为负,企业随时有可能关门。”说起刚到公司的情景,陈小平仍然会感叹当年的艰辛,“2000年我到香港的时候,光大国际的头上顶着三座大山。”
这三座“大山”是光大国际的木材、路桥和房地产业务,也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三个行业。“当初,光大国际从事的业务,既不属于朝阳产业,也不属于夕阳产业。”
不能再亏下去,陈小平需要找到一个朝阳产业,并带领公司转型。到底怎么转,做什么行业?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方向。经过2年的摸索,直到2002年,光大国际才确定了三大主业:垃圾发电、环保水务处理和新能源。
彼时,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开始突破1亿吨,且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卫生填埋法作为垃圾主流处理方式,所凸显的填埋场占地面积较大、选址日益困难、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等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如何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小平从中看到了商机。
然而,当时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尚未启动,光大国际也没有已经建成的示范项目,在转型初期,经历了一段四处碰壁的艰难岁月。由于缺乏环保节能方面的相关技术和市场积累,光大国际很难从市场上拿到项目,参加项目投标也屡屡碰壁。那一段时间,陈小平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跑项目,但收效甚微,常常空手而归。
转机出现在江苏苏州。在那里,光大国际建起了第一个垃圾发电厂,但在运行调试期间却出现了故障,导致机器无法运行。
经过1个多月的维修,当机器故障排除后,工人们却发现,由于时间略久,之前已经入炉的垃圾开始板结,导致焚烧炉内的机器抓手无法工作。这时,工人们跳进垃圾仓,用铁锹击碎板结的垃圾。在工作结束后,一身臭味的工人们去饭馆吃饭时,被赶了出来。
进口炉排炉的“水土不服”,促使光大国际开始着力于进口炉排炉的本地化技术改造。2009年,光大国际决定自主研发炉排炉。目前,由光大国际自主研发的炉排炉,已经成功应用于江阴二期项目;此外,即将投入运营的苏州三期、南京、宁波等地的项目,也将全部采用光大国际自主研发的炉排炉。 随着技术难题的一步步解决,光大国际为项目投标四处碰壁也成为历史,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开始主动向光大国际邀标。
“已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做起来后,开始显现出示范效应。”陈小平分析。
如今,光大国际的垃圾焚烧项目遍及江苏、山东等中部沿海省市。2012年底,光大国际的苏州项目三期投产后,按规模计算,它将是国内已投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
10年再创业
到2013年3月,光大国际转型10周年。陈小平把这一次转型称为再创业。 在转型过程中,光大国际摸索出了BOT(建设-经营-转让)和TOT(移交-经营-移交)的运营模式。BOT模式即项目所在地政府让光大国际筹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位于苏州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即属于这种模式。
而位于青岛的环保水务项目,则采用了TOT模式运营,即政府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光大国际,由其进行运营管理,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合约期满后,再将该项目交还给地方政府。 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建成并运营,为光大国际在该行业的发展,建立了最初的信心。
此后,组合发展又成为光大国际独特的盈利模式,即在一个地方投资建一个项目,包括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都由光大国际进行一体化运作。目前,光大国际的60多个项目,全部由光大国际投资、建设、并做环保技术开发。这种由一家公司形成的产业链条的模式,为光大国际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在一个城市,光大国际选择先以某一个项目进入,做出成绩、赢得口碑后,再将业务延展至其他领域,也就顺理成章。这种集约发展、产业链条短、形成一小时经济圈的商业模式,也是光大国际的独特运营模式。项目集中的好处是,只用一个维修队伍,即可以实现所有项目的维修。
陈小平一直得意于这种拓市路径。“我们来到一个城市,就是要实现环保能源、环保水务、新能源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综合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已经有7个城市建设了光大国际的环保静脉产业园区,园区内同时开展上述三项业务,建设产业集中地。
在光大国际的三大业务中,环保能源业务占到了50%,环保水务业务占到了30%,新能源业务占到了20%。从2002年转型,光大国际的总资产增加了5倍,净资产增加了6倍,销售收入增加了13倍,利润增长超过规模扩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