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环保明星】李冰冰:用明星身份去影响大家参与环保

发布时间:2021-01-11 21:42:25   来源:当代人物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环保明星】李冰冰:用明星身份去影响大家参与环保

  环保女王李冰冰。

  与其演艺道路一样,这位影后的环保之路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对此,她不仅有热情,还有坚持和理想。

  上榜理由∶2000年,李冰冰受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邀请,做了他们的环保大使。此后李冰冰的环保之路便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她以身作则,开始有意识去约束自己,20年来就没有停下来。

  事实上,尽管同为中国一线明星,但与其他女星相比,李冰冰的经历和本人性格并不具备多少可供渲染的噱头。她不像章子怡、赵薇或汤唯,有一夜走红的运气;也不像范冰冰有强烈的个性,始终保持很强的话题性;更不像周迅那样天生具有为电影而生的才情;她甚至也不是徐静蕾,可以清晰定位在才女的位置上。

  混迹娱乐圈数十载,观众甚至一度找不到她的代表作。但李冰冰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上进,换来了华表、百花、金马这三座奖杯。2007年,站在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领奖台上,她一度哽咽,“从台下到台上,走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可是今天我能站在这里,走了十年。”

  而与其演艺道路一样,李冰冰的环保之路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对此,她不仅有热情,还有坚持和理想。“我个人的意愿是,先做好某个领域的事,然后再慢慢集聚更多的力量,扩散到其他更多的方面。”

  李冰冰说,“一个好演员,不仅应该有表演上的高度,更应该有人生的高度,把公益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做下去。”

  提到李冰冰,粉丝们的评语是:坚强、努力、不放弃。同事的印象则是:努力、勤奋、不容易。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是褒义词,也是贬义词。“我不介意,这些词我听了都很舒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李冰冰说。她经常当着闺蜜自嘲:“笨、傻、实在、执着”。

  而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了她的环保之路上。如果正式算起,这大约起始于2000年,“当时我受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邀请,做了他们的环保大使。我是第一次当大使,特别开心,觉得可光荣了,然后立刻就感觉到有一双双眼睛在看着你,得以身作则吧,所以我就开始有意识去约束自己,从那时起就没有停下来。”

  李冰冰性子急,她常说:“一万年太长,在工作上我只争朝夕。”“有一句话我不爱听,就是‘慢慢来’。我不能‘慢慢来’,‘慢慢来’就来不及啦!”

  事实上,环保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她家的浴室里堆放着四五个空盆和不同颜色的桶——以便随时收集洗澡水;拧开浴室和厨房的水龙头,水都是细细地流——为的是不至于浪费;电器不用时,电源插座一定要拔掉;屋子里的灯总打得很暗,以至好朋友任泉笑称在她家“恨不得让人摔倒”;出门拍戏带筷子、拖鞋,随身拎环保袋;住酒店不用浴巾……这些零碎的习惯,做起来简单,坚持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此,多年来,她一直利用自己的形象和影响倡导这样一种“有责任”生活方式。这也是她环保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所在。

  在北京地铁里的电视上,乘客经常可以看到李冰冰为保护环境拍摄的宣传片。“L.O.V.E-有责任的生活”是李冰冰2009年10月创立的自己的公益品牌,它由两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有责任的生活”,既是公益品牌“L.O.V.E”的宣言,也是李冰冰所倡导和推行的公益理念和生活态度。

  为此,她还发起或推动“地球熄灯一小时”、布莱尔“百万森林”计划、与克林顿基金会联手推出“全国大学生环保创意项目竞赛”等不少享誉国际的环保项目。

  2010年10月26日晚上8点,李冰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留言:“‘百万森林’:5块钱就可以捐赠一棵沙棘树苗!沙棘树是生长在甘肃贫困地区,不需要照顾、灌溉、浇水就可以顽强生存下来,关键是沙棘树果子可以榨制当饮料,树皮可以煨药,可以变成中药。沙棘根与根相连,一棵雄树可以自已培育数十根沙棘,形成沙棘林。如果我们通过9个月募集到的一百万棵沙棘树苗都能种植下去,成功存活,茁壮成长,那将是看不到边际的绿洲!也是2500户农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则事无巨细的“百万森林”绿色小广告,获得了数以千万计的关注。“自己对环保做的最大贡献和责任,就是利用明星身份去尽可能影响更多周围的人。”李冰冰说。

  在李冰冰看来,每个人,每家企业,甚至每个政府机关所拥有的力量可能都是弱小的,但是当这些小流汇成江河时,就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促成一个绿色地球的诞生。这在L.O.V.E与某银行的合作中可见一斑。这家银行旗下的环保信用卡用的是国际新型可降解材料,降解后形成水和二氧化碳,避免带来白色污染,L.O.V.E也印在它的背后。环保信用卡每卖出一张,有五分钱捐给L.O.V.E的公益项目。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