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全国生态环保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攻坚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活。
撰文/当代人物网执行总编辑 李寒江
未来,最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环保企业家。
这是因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提至国家政治新高度。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国家会议精神里充分体现,环保督查趋严也已成为常态。
对于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而言,青山是她的标志,绿色是她的底色,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她的亮丽“名片”,如何补上短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发展道路?
2019年3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作出两大强调——
一是要深刻领会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重要论述,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二是要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广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让八桂大地更加山清水秀,持续精准发力,广西全面吹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冲锋号。
识时务者为俊杰。
此时此刻,长期从事污废水处理和水质改善研究工作并频频取得巨大成效,身兼浙江宁波华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宁波鑫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志华先生,带着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微纳米环保新技术从浙江来到了祖国南疆,以一股温暖的力量,倾情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再出发。
近日,在广西最大工业城市柳州、在柳江河畔的浙江宁波鑫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王志华先生和他的广西团队接受了当代人物网的独家专访。
【上篇】论述“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字字肺腑道初心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人们在拼“颜值”,人们在比“颜值”。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颜值是衡量自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广西的饮用水水源地有三部分:河流水、地下水、湖库水,其中全区约70%的饮用水来自河流水,由于城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增加,加上相关污染防治建设滞后,导致水质下降。
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的水,广西环保部门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工业源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提高水源地环境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了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安全。
然而,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环境的需求绝大部分没有被满足和释放。
鉴于此,让广西生态走向“高颜值”,成为了各方牵手点亮环境治理的烛光。
对于此,来自浙江宁波、立志深耕广西环保事业的王志华先生胸有成竹地表露心声:他们公司潜心研发的“超微纳米环保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为广西治理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作长脸的!
接着,王志华先生详细介绍道,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的要求,充满斗志的华瑀环保/鑫领纳米人挥汗水、洒热血,在为中国环境产业默默地奋斗着,重点推出的三大高新技术产品便是明证——
一、一体化机污水处理设备。该系统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可过滤0.02微来~100微米的悬浮物、降低浊度、去除效率高达98%以上、过滤流量是同型号砂滤设备的3~5倍、反洗流量小时间短、反洗用水量是同型号砂滤设备的1/4左右、耗能低、全自动PLC控制、所用AFM滤料寿命长达10年左右,不会板结,不用更换,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过滤、生活污水过滤、自来水厂水过滤、冷却塔水过滤、河道水过滤、油田废水过滤等等;
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该新科技水处理设备利用“超溶解释气技术”和“纳米分散技术”协同作用,释放的高密度气泡围绕在污染物周围,最终破裂于水中,气泡完全溶解于水中,高效降解水中污染物。微纳米气泡还可以向水中提供溶解氧,抑止底泥增加,消化存量污泥,营造良好底泥环境。该技术共获得35项国家专利,成功开发了河道治理专用的系列设备,具有重大的创新成果。
三、离子交换推流器。该产品采用正负双极电离技术,将空气中的氧分子进行碰撞形成正负氧离子。正氧离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氧化分解甲硫醇、氨、硫化氢等污染因子,可高效去除污水中绿藻、消减底泥、COD、氨氮,一次性去除水中COD、氨氮率达95%以上,专业处理河道、湖泊、养殖废水、污水处理厂废水、黑臭水体污染治理等。
据介绍,以上三大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工艺与世界同步,畅销全国。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和海曙区污水河、广东珠海市污水河、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坑塘、江苏无锡市梅村河道、天津市临朝湖、长江湖北武汉段、湖南长沙河、山东青岛市河道、山东乐陵蒙牛分场、河北沧州市河道等都先后采用了“超微纳米环保新技术”专业环保设备,成效显著,大受赞赏。
据《南方日报》报道:被列为“广州市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的驷马涌,在治理过程中采用了“超微纳米气泡技术、生物膜、复合生物促生酶”等生态修复项目后,一年多就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水清、岸绿、河畅,鱼群也重新看到了,令周边群众喜出望外,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整治效果相当好。
据《今日头条》报道:曾经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的广东东莞市黄沙河,是上榜“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0条黑臭水体之一。2017年9月开始整治时,河道中央设置了喷水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以此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微生物分解等技术来改善河道水质,结果仅用6个月时间,这里的水体黑臭得到了消除,水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对此,王志华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华瑀环保/鑫领纳米,如今为广西而来了!”
【中篇】话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句句诤言为民生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的确,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
可是,当前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相当紧迫,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便是再次聚焦生态农业,指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也就是说,要在农业发展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都要下功夫创新,让农业回归绿色的本色。
广西是农业大省,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建成认定30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但大而还不强,大而还不优。
为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责任担当的广西农业农村厅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生产上游促进绿色发展,竭力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那么,在推崇生态循环农业的趋势下,华瑀环保/鑫领纳米又有哪些作为呢?
对此,王志华先生的响亮回答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种植专用设备有把握为广西农业趋向“高素质”加分的!
他说,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种植专用设备发生的微纳米气泡水是一种较细微的一种气泡,肉眼能看到的是它们成千上万的结合体,一般呈现白色,看似像白色的液体,用手触摸却感受到极细微的气泡水。这气泡的特征饱含很多氧,而且因超声波和大量的负离子发生,会对生命体的活性化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样的微纳米气泡和农业结合将为我们创造了纯天然的绿色生活。
微纳米气泡水灌溉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科研技术,不仅可以彻底解决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改善土壤中农药对植物带来的伤害,也能更好的保护农植物,使其更好的发展。
他还介绍道,一滴水有500个负氧离子,公园里面有1000个负氧离子,森林里有3000个负氧离子,瀑布有10000-30000个负氧离子,而微纳米气泡水中富含80万-100万以上。
如此,当氧气和能量注入到植物体深处后能促进根系发达,可以提高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力, 提高了30%以上生产量并且不容易得病虫害, 可以长久保存。
所以,广泛应用于叶菜类,根茎类,果蔬类,花卉类等所有农作物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有七大特征——
一是生长快,周期长,早熟(增加产量20%-50%);二是提高免疫力,抗病毒;三是降解农药化肥,无需使用农药化肥;四是生产有机农作物;五是产品保质期长;六是保护并改变土壤,改善土壤品质;七是确保环保耕作。
经国家政府机关农业研究所鉴定:采用微纳米气泡水灌溉,让种植草莓的农户增加了20%~30%的产量;让种植白菜的农户实现了生长周期变快、上市时间大约从90天缩小到70天;让种植西红柿的农户看到了西红柿根部的力量有了好转,有效的促进了生长;让种植油菜的农户收到了油菜叶大、颗大、色泽鲜艳的良好效果。
目前,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在江苏泗洪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地,微纳米气泡水灌溉正在得到推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
除了种植之外,王志华先生还提到:该公司研发的超微纳米悬浮气泡发生器对水产养殖帮助很大。因为水产养殖最怕的就是缺氧,它会产生过量有害细菌、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造成鱼虾生长缓慢、偷死甚至爆发疾病。
以前,养殖户使用的普通增氧机气泡很快上升到水面,无法达到水底,而微纳米悬浮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长,增加增氧效果明显。在广东珠海市斗门的南美对虾养殖场,采用5.0KW超微纳米悬浮气泡发生器一台进行单塘试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维持在4毫克/升以上〔每亩3万尾以下养殖密度〕,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成功率。
于是,王志华先生自信地传话广西:微纳米气泡水的力量改变了种养殖业,相信广西会迎头赶上的!
【下篇】列举“全球高端创新团队”,个个优秀担使命
有人说,这是一个好的时代。
眼下,我们的国家、整个的社会都对环境越来越重视,政府监管也频出“狠招”,环保产业预期看好。
此时,一些领先企业家,作为行业带头人,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怀揣着绿色的中国梦,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爱。
此刻,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志华先生堪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半生,离开大学教师岗位后,他只专注做过三件事:一是LED节能灯、二是空气净化器、三是现在的纳米技术。
就是说,他几十年如一日都在节能环保领域奋斗。
为了切实做好环保调研工作,他不停地往全国各地跑,有一年穿坏了38双皮鞋,车子开了4万多公里,最终换回的是38项国家发明专利,他说这是他参与进行中的“污水革命”,所有付出与艰辛都无怨无悔。
听着,我对他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为他的执着,为他的担当,为他的广西环保情结而深深感动。
但他却说,功劳是大家携手努力才取得的,自己只不过是领好个头而已,宁波市“3315计划”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利用全球高端创新团队才值得去大书特书。
据资料显示:该团队是由宁波市组织部从英国国际园艺所引进,以水土环境修复为目标,研发和提供城乡污水处理、河湖环境修复、环境规划与评价的关键技术。筹建了宁波市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立足于黑臭水体景观改善、富营养化水体功能提升、优势资源资源化利用,研发开发一系列水体修复技术和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并开展了大量工程实践和实证研究。
创新团队还创办了宁波爱科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城市生态研究所、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国际水生态论坛”(共80期),搭建AQUEOUS技术支持平台,以机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探索为契机,集成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修复综合服务,建立河长制管理技术体系。由宁波市“3315计划”全球高端创新团队负责管理,目前已有宁波华瑀、广州珞珈、宁波天河水生态、浙江元亨通信等多家公司加盟。
其中,创新团队骨干个个优秀且勇担使命——
张科锋: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宁波市“3315首批全球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宁波市剿灭劣V类水首席技术专家、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英国国际园艺所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精准农业和面源污染预测与控制方面研究,已在高质量的国际专业期刊等载体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携领的创新团队在河湖治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的设备研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咨询工作,成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靳慧霞:教授、硕士生导师,宁波市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市剿灭劣V类水首席技术专家、宁波市五水共治专家组成员。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和宁波市重大惠民项目、大型水体修复技术咨询与工程建设项目等30多项,主持开发漂浮式污水处理装置等污水处理设备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得浙江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13年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
王志华: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任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污废水治理和水质改善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水化工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河流、湖泊治理、河流修复、养殖、种植、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净化、洗浴、足浴美容、饮用等行业的污废水治理和水质改善的研究有较深和独特的造诣。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实践,开发出位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环保设备——微纳米气泡水发生器及污废水处理一体化机,先后用于全国各地不同环境的污废水治理和水质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各类专利30余项。
崔联合: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国立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阴市“三创”人才。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教学教改论文25篇;完成横向课题17项,到账经费约为220万元,完成校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2项,江阴市课题2项,正在研究的省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已授权和正在授理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专利10项。
张丹:工学博士、现任江南大学副教授、至善学院特聘导师、玉溪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入选加拿大工程师学会会士、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担任江苏省造纸学会理事、《功能材料》期刊审稿专家以及国外多家SCI期刊审稿人。作为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科技项目12项及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纵向科研项目14项。至今为止,已经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现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李晓作:工程硕士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一直重视和研究水利施工及水环境治理,先后在企业任施工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分公司经理,现任广州珞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地基与基础处理、堤防整治、水工建筑物、工程抢险等工程技术和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上,以及在水环境治理、淤泥处理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多次在各种专业论坛上发表论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