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刑责年龄下调再补充,法制之外是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06 11:54:33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刑法修正案三次审议稿经修改规定,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虽未致人死亡,但属于“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也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前,草案二次审议稿已经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检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也就是说,不仅是在年龄上,降低了承担刑事责任的门槛,在具体情节及适用范围上,也有了更大的拿捏空间。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杀人伤人的事件,时不时成为新闻热点。2015年,湖南邵阳市廉桥镇3个未满14岁的学生杀害了一位乡村女教师。3人被抓后,民警很诧异,因为一般的小孩子早就吓坏了,但是他们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而他们的一句话,更是令人震惊:我们不满14岁,打死人不用坐牢。

事实上,对于他们的处置,也只是送往工读学校,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在,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到12周岁,对这些无所畏惧的孩子,也就有了进一步的震慑和惩戒。但是,说到底,刑罚都只是“事后诸葛亮”,是在损失已经无法挽回、悲剧已经酿成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相对公平正义的法治措施。

预防未成年犯罪,还是要把问题前置,在预防上下功夫。因此,与其说类似的刑法修改是为了震慑熊孩子,不如说是震慑熊孩子的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毕竟,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太可能对法律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他们的父母则要真正重视起来,注重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长期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检察官张永平和王金倩曾于2016年发表题为《非行为人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的128份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家庭因素起到了最基础性的作用。报告数据显示,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属于留守、单亲、离异的占比近80%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出了问题的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人生来就好比一粒种子,他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他周围的土壤。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曾指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源更多的是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治理出现了问题。

在这方面,或许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早预防、早介入、早教育。英国通过建立包括申斥和最后警告、赔偿令、行为计划令、养育令、强制滞留和接受训练令、儿童安全令的惩戒项目,针对不同程度的犯罪倾向,分阶段采取了干预家庭教育的措施。法制教育,同样是法治的一环,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环。

此外,英国还特别重视依靠社会力量来承担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工作,如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经常参与对“问题生”的帮助。知名的“YOT”(青少年犯罪研究小组)则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将警察、社会福利机构、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房屋管理部门、志愿机构等联合组织起来成立的专门机构。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恶魔,他们的性格也好、品质也好,都和他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刑法的修改,也只是事后的挽救措施。关键还是要把精力用在教育上,唯有在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护航,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