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第一场雪,“双奥之城”北京呈现出“雪打灯”的古都意境,湖南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现场,施工间隙挂上红灯笼、猜起了灯谜,云南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新村中心广场,来自不同村寨的群众,欢快歌儿唱起来……
天寒难锁新春意。虎年元宵即将到来之际,天南地北弥散着团圆幸福的味道,五湖四海发出阔步新征程的强音。
千门万户庆上元
在北京,虎年的第一场雪在“双奥之城”呈现出“雪打灯”的古都意境。元宵节临近,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北京市属公园内喜庆的红灯笼变身“雪容融”。
在北京首个“冬奥社区”石景山区高井路社区,冬奥志愿家庭、墨香苑书画班成员齐聚冬奥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喜迎元宵节 共绘冬奥情”主题活动,为冬奥健儿送上美好祝福。红灯笼在书画班成员们的妙笔加工下摇身一变,成了洋溢着“中国式浪漫”的艺术品。
元宵灯影尽团圆。在南京,秦淮源头灯会吸引了许多游客。不少人携家带口,从安徽、浙江、上海等地赶到这里,体验夜幕之下炫彩花灯带来的浓浓年味。
“瑞虎迎春”“虎头帽”等虎年主题灯组,园林中的山石台塔亮化,形成了互为呼应的独特景致。还原唐代上元灯会的盛景,邀请游客成双结对持小鱼花灯夜游,市民在体验舞狮、放灯等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活动中,共享璀璨灯火。
枝叶总关情,佳节春意暖。粉色西红柿每斤4.8元,陇椒每斤4.5元……为做好元宵节保供稳价工作,西宁市连续两日在全市187家平价蔬菜店、重点超市等网点供应5种平价蔬菜,市民们可买到新鲜、实惠的平价蔬菜。
西宁市城西区珠玑巷市场一家店铺的店长薛世存说:“过节期间,各种蔬菜货源充足,在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同时,也能保证蔬菜质量。”
“团”字写满幸福力量
团圆最幸福。正月十四,在吕梁山间一个翻新的村舍里,窗户上贴着红红的福字窗花,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的元宵漂着围成一个圈,餐桌上已经摆好炖丸子、炸带鱼、水煮虾、饺子等美食,崔秋娥在厨房里边捞元宵边招呼老公摆好碗筷。快要出发去太原,崔秋娥与老公一起,做了一大桌热腾腾的饭菜,提前跟公公一起过一个喜庆的元宵节。
50岁的崔秋娥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上楼桥村人,2017年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后就在离石居家看护老人。去年6月,“绿巨人”复兴号开进吕梁山后,她走出吕梁山,来到太原做护工。
与很多吕梁山护工一样,崔秋娥以前只是一名围着灶台、老公、孩子转的“三转婆姨”。“七八年前,我们在离石区买房欠了七八万元外债,我干了护工后,2020年我们就还清了欠款。”崔秋娥骄傲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收入比我老公还高。”
团结最有力。元宵佳节前夕,就近务工的村民收工回家后没多久,就齐聚云南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新村中心广场,欢快地打着歌儿,欢度大家伙搬入新家后的第5个元宵节。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寨,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身份——泽安新村人。
“我们村子里有汉族、傣族、佤族等,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挂村的贺派乡党委副书记李春云说,元宵节当天,除了必备的打歌环节,村民们还会相约围在一起吃汤圆。
搬出大山天地宽。几年前,来自当地5个行政村、8个民族共计82户305人搬迁入住泽安新村。许多村民还加入到村里1000多亩标准化石斛产业基地,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我们还要参加电商培训,把好产品卖到外地去。”38岁的拉祜族村民鲁开芳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元宵节临近,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绥中镇封闭管控的农电小区,爱心人士为小区居民捐赠了汤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小区门口接过300多袋汤圆,逐户分发给居家隔离的居民。
“小区有260多名居民,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他们,协助采买生活物资和急需药品。”绥中镇副镇长张莹说。
“这是我刚煮好的汤圆,黑芝麻馅的。”社区居民马艳丽通过微信向记者传来了吃汤圆的视频。作为封控区内的人员,马艳丽每天通过电话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统计居民购物信息,联系商店配送,“在家里也能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2月14日,在湖南省“十四五”民航建设重点工程——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现场,中建五局长沙机场项目部在紧张繁忙的施工间隙,开展了猜灯谜、投壶等文化娱乐活动。坚守岗位的工友们一起挂灯笼、包汤圆、吃团圆饭。
14日早,来自湖南省凤凰县的杨胜付去工地上工之前,与远在老家的妻子和2个孩子视频通话。杨胜付说:“项目施工任务紧,不能一起过节,但工地上安排了元宵节活动,挺热闹的,你们放心。”
中建五局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设计经理杨益文说,春节过后,项目已经全面复工,人员、物料、设备到位,正在朝着突破正负零的节点全力冲刺。
佳节炉暖宜聚欢。而在祖国西南边陲,某边防部队的官兵们,越密林、渡溪水、翻沟壑,依旧驻守在最前线,守护万家灯火。
“巡逻执勤是我们的主责主业,参军入伍以来,这里便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来自河北的边防战士李亮博说。(记者白田田、严勇、阳娜、杨淑君、马志异、杨绍功、张博群、李昂、解统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