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河北医大一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辐射
2月26日,河北省首个神经疾病会诊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神经疾病会诊中心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立。未来,这里将汇集国内神经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会诊。
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是“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推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试点项目,也是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该医院的设立,将大大满足河北省及周边患者的就近诊疗需求,缩小京津冀区域间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差距,减少患者往返奔波和重复检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不用跑北京,在家门口也能挂上顶级专家号
图为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副院长汤劼(左三)正在进行脑干肿瘤切除手术。
3月1日晚18时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脊柱中心主任菅凤增又一次从北京西站乘上高铁,1个多小时后抵达石家庄站。
第二天上午7时,他早早来到宣武医院河北医院,为3例疑难手术做准备。这3例手术中,有一例是高难度的颅颈交界处椎管内外巨大肿瘤切除术。
做完最后一例手术,已是当晚22时以后。次日一大早,他还要坐高铁赶回北京。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成为菅凤增的工作常态。这,也是很多宣武医院河北医院专家的工作常态。
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正式获批,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作为输出医院,河北医大一院作为依托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2021年12月14日起,2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入驻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标志着这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河北省正式投入运营。
王玉平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宣武医院河北医院院长。每周二,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河北医大一院二楼的神经内科专家诊室。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内患者会慕名求助于他。这些患者大多属于疑难病例,有的甚至用拉杆车携带着厚厚的病历和检查结果,在医院人群中特别显眼。
来自邯郸的小虎今年5岁,出生8个月后智力发育停止,出现被动点头、抽搐等典型的脑神经异常症状。父母带着孩子在省内省外大小医院跑了十几家,始终不能根治。这次能在石家庄挂上王玉平这样的北京顶级专家号,小虎的父亲十分感慨,连说“太幸运”。
北京大医院多,好大夫多,有了大病或疑难杂症,不少河北人会到北京去看。进京病号多了,北京的医院压力巨大,停车难、挂号难、住院难的问题由此而生。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挂牌后,北京专家来到石家庄,百姓看病不用像以前那样折腾了。
专家们每周定期出诊、手术、查房、讨论病例,并指导医院的学科建设、科研攻关,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在这里得到辐射,越来越多河北患者不出省就能享受到与宣武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据统计,从2021年12月14日到今年3月1日,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已累计接待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门诊患者24016人次,住院患者2075人次。
对标宣武医院,神经专业力争跻身“国家队”
新建的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的效果图。
在石家庄市东岗路和翟营大街西北角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内,河北省首个5G病房综合楼东西两侧的旧楼已被拆平,施工车辆正在平整土地,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新大楼建设开工做准备。
河北医大一院党委书记、院长赵增仁介绍,当前,他们正在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3月底开工,年底实现主体出地面,2024年年底前正式交付使用。
新建的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总建筑面积93500平方米,规划床位1022张,赵增仁将其视作“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将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全面对标宣武医院,努力实现神经专业领跑省内,跻身‘国家队’。”
今年,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加快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在神经外科设立脑血管病、神经脊柱脊髓与外伤、神经肿瘤与功能、神外重症等亚专业,神经内科设立心身疾病、癫痫与睡眠、脑大血管病、脑小血管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感染与免疫、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眩晕、神内重症等亚专业,提升整体核心技术水平。
细分亚专业是大势所趋。王玉平表示,传统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个疾病组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很难全面掌握,所以必须细分亚专业。今年,他们将加快诊疗中心建设,建设神经脊柱中心、癫痫中心、帕金森与运动障碍中心、脑血管病中心等四大中心,努力创出品牌与特色。
北京专家的到来,将为河北省培养一大批医疗卫生人才。今年,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探索宣武医院与河北医大一院人才共同培养新模式。科研教学工作上水平,力争在博导、硕导数量上再有突破,建立“脑功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利用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疾病中心的平台,进行科研嫁接和科研合作。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