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为应对化解珠江流域“旱上加咸”的严峻供水保障形势,2月13日至19日,水利部启动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通过调度大藤峡水利枢纽、飞来峡水利枢纽和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加大流量向下游补水,有效压制珠江口咸潮,确保了天文大潮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战咸潮 启动应急补水调度
一张标注着2005年以来珠江口咸界不断北抬的动态图,清晰显示着珠江口咸潮上溯范围扩大。去年入冬以来,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来水偏少;今年元宵节前后珠江口正值天文大潮,咸潮上溯强劲;务工人员陆续返城返工,供水需求不断增多……“一少一强一多”三个因素交织叠加,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形势日益严峻。
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迫在眉睫。
“要准确研判元宵节前后珠江口咸潮上溯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精准演算咸潮影响供水时间和应急补水水头到达取水口所需时长,确定压咸补淡应急补水的启动时间和流量,确保有效压制咸潮。”在2月13日水利部召开的专题会商会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安排部署抗旱、压咸补淡保供水工作,要求全力保障元宵节天文大潮期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李国英表示,要筑牢当地、近地、远地“三道防线”,做好储备、调度、协调三方面工作。
2月13日17时起,大藤峡水利枢纽出库流量按平均不低于3500立方米每秒控制;2月14日起,飞来峡水利枢纽出库流量按日均不低于300立方米每秒,控制配合西江水库群;2月14日起,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出库流量按日均28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全力压制珠江口咸潮。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咸潮较量的压咸补淡“战斗”在珠江流域正式打响。
强落实 筑牢供水保障防线
压咸补淡有效对冲流量是多少?水头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保障供水防线背后,是水利部紧盯每一个问题的果断决策和科学调度。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紧盯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咸情、工情,逐日预测预报,跟踪水库调度运行和蓄水情况,利用“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动态预演,滚动优化调度方案,核准调度时机和压咸保供水目标流量,筑牢供水保障“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本地水库群通过蓄水补库调度,实现‘灌满门前水缸’;‘第二道防线’是近地水库通过提高蓄水位,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第三道防线’是流域远端水库群持续向下游补水,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立方米水。”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西江、东江水库群严阵以待,及时、精准执行调度指令,保障调度水量按时保量到达指定断面。沿线取水口管理单位加密水质监测,确保含氯度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在这场与旱情、咸情的角逐中,各级水利部门齐心协力、铆足干劲、接续发力,做好调水、护水、取水等工作,确保压咸补淡效果。
见实效 大湾区供水量足质优
大藤峡水利枢纽加大流量,向下游补水。水利部供图
水利部“千里调兵”压制咸潮,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月13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加大流量向下游补水,补水流量于2月16日夜间到达中山市马角水闸。来自西江的淡水奔流70多个小时,在广东省中山市磨刀门水道马角水闸以下河段与咸潮“短兵相接”。
2月16日,磨刀门水道马角水闸出现最高潮位,并叠加不利取淡的6至7级东北风。来自大藤峡水利枢纽的优质淡水提前2个小时抵达马角水闸附近,成功压制了涨潮及大风带来的影响。
2月19日,珠江流域抗旱“四预”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中山市马角水闸含氯度每升33毫克、珠海市平岗泵站含氯度每升10毫克,远低于国家标准每升250毫克。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江(剑潭)水利枢纽等向下游集中补水,补水流量于2月14日到达东莞、广州东部等主要取水口。通过连续5天的压制咸潮、补充淡水,东江南支流、北干流最大咸界分别下移约6公里和5公里,东莞市第三水厂和广州刘屋洲取水泵站原水含氯度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
“截至2月19日,此次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圆满完成,有效压制了天文大潮带来的强咸潮影响,确保了对港对澳优质、足量原水供应,广州、东莞、珠海等地供水安全有效保障。”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2月至4月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来水仍将偏少,珠江三角洲供水形势仍然严峻。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已联合调度西江“第三道防线”龙滩等水库向“第二道防线”大藤峡水利枢纽补水1.9亿立方米,目前补水水头已到达,为应对下一轮咸潮做好准备。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