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3云栖大会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主题回归“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毋庸置疑,“计算”将成为年度词云中的热门。从“AI智能计算”到“空间计算”到“云计算”,各种创新应用因计算而生。
在D馆“创新创业创造”展区,20余家阿里云上创新创业企业展示了企业风采。Rokid作为代表,重点参与本次展览。
其中,在全球首个李白数字展区,观众多了一道别样的空间体验:用钉钉或微信,扫描空间码(没错,不是二维码),有AI和AR加持的诗仙李白,踏“云”而来,与游客相遇桃花潭,一步一诗句、一诗一故事。
这也是“AI智能计算”+“空间计算”+“云计算”三位一体所创造的全新应用体验, 通过AR空间创作工具“灵境”,简单三步,即可完成这非凡的虚实融合体验。
携手央博&阿里云,与李白相遇“桃花潭”
这场由央博与阿里云联名打造的李白数字展,复现了李白“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少年意气,还原李白和他的朋友圈“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把酒言欢,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科技与文化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Rokid通过空间重建,以及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结合阿里云的大数据MaaS服务、无影增强算力拓展生态等,以AR呈现“桃花烂漫的桃花潭”。让少年李白,穿越千年再逢盛世与你相遇!
李白数字展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李白的作品和思想通过AR技术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进一步推广了中国传统文化,让人们在体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Rokid的前沿科技的创新成果,不仅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关注,也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的未来生活蓝图。
AI+AR:当云计算遇上空间计算
办公上云:去年3月,钉钉携手Rokid共同发布了面向企业用户办公的XR办公解决方案「钉钉WorkSpace」,迈出AR与移动数字化办公结合的第一步。
同年,云栖大会展示了AR+云电脑的无限可能:Rokid Station内置阿里云的无影云电脑。一个Rokid AR眼镜套装、一个蓝牙无线键鼠,成了新时代的移动办公套装,看得见的小巧,看不见的是海量的云端算力。
Rokid接入阿里云无影架构,利用云上算力,用户打开AR眼镜就能在眼前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与人聊天、办公,并且还能做3D渲染、大数据编程等复杂工作,海量云端算力,随取随用。移动办公,弹性轻松,为未来的智能化办公提供了雏形。
企业文化上云:去年9月,钉钉携手Rokid又发布了面向企业的「数字展厅」产品,将AR技术的应用从个人生产力进阶到企业生产力。通过语音交互、视觉理解、空间感知等大量AI能力的加持,将搭建时间从原本的数月缩短到一周。
今年,基于“灵境”3D点云、SLAM、3D渲染等技术,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双方把「数字展厅」的建设门槛再度降低,从一周缩短到了半小时。
通过AI+AR,企业文化以数字化形式上云了。
空间上云:2023年8月,Rokid领先全球发布了空间计算套装AR Studio。从入门级的AR跨入大众期待的科幻片级别的AR。
AR Studio是交互和显示的全方位跨域,进入全新的AR空间计算时代:交互被重构,支持双手裸手微操手势交互;搜索被重构,改变了传统的瀑布流信息展现方式;内容消费形式被重构,从2D平面转为3D的视频、图片……
本次大会上,AR Studio也备受欢迎,为个人的第一台空间计算机带来了无限想象力。
在产业创新馆,Rokid AR云服务架构师姚兰天作了《美景触手可及:Rokid的Serverless实践之路》的分享。
在分享中姚兰天表示,灵镜是一个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 AR 内容的一站式创作和发布平台,创作者通过手机就可以三维空间重建,一个 Web 浏览器就可以创作出美轮美奂的 AR 内容,依托平台提供的 3D 素材和创作工具的插件能力,整体时间平均不到一个小时,配合Rokid的AR Studio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
携手钉钉,未来让AR普惠更多人
本次李白数字展,钉钉成为“桃花潭”的主要入口之一,钉钉用户可直接扫描二维码进入李白数字展。二维码就像是一把进入数字展厅的“钥匙”,这与Rokid、钉钉联合打造的“数字文化墙”进入路径基本一致:通过扫描不同的二维码,同一物理空间便可以扩展出不同的数字空间体验。
“数字文化墙”基于“灵境”3D点云、SLAM、3D渲染等技术,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以AI+AR的形式把想象力变成生产力。“数字文化墙”入口在钉钉微应用板块,目前已在部分合作企业端口进行了推送。
对于企业来说,无需任何的开发,只需要将相关文本、音频、视频、3D内容等素材进行拖拉拽,就可以用3D的形式“搬入”任意一个空间;高效、便捷地完成对数字文化墙的布置,突破传统模式下物理空间的限制。方寸之地,也能实现移步换景,一“镜”一世界。
未来,Rokid将携手钉钉一起,逐步实现体验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虚实融合AR体验,让更多人进入AR时代。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