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胡弦、通讯员余桃晶)继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后,湖北再出硬招、再下重拳,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近日,《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公布,力争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2018年,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启动。截至去年底,各专项战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湖北长江干流水质提升至II类。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十大攻坚提升行动为十大战役的深化延续和调整,既衔接统一,又突出重难点。
根据《方案》,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分为六大污染治理和四大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均设置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其中,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攻坚提升行动将聚力补短板、产业提升,2025年底前完成剩余39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将实行“一口一策”,2025年底前建立完善的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提升行动明确,到2025年,设市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攻坚提升行动实施后,到2025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不低于80%;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攻坚提升行动将形成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格局,支撑我省航运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实施后,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提升行动将聚焦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到2025年完成造林绿化12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520万亩,建设国家森林城市3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攻坚提升行动,将分别在武汉、襄阳、荆州、十堰和鄂州开展不同主题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水资源保障攻坚提升行动明确,到2023年底前,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基本完成,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基本完成;长江流域非法矮围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将开展集中清理取缔,维护河湖水系通畅。
从应急治理走向常态化治理
保护母亲河,湖北推出“升级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余桃晶
从全面出击向重点突破,从应急治理向常态化治理,从治标向标本兼治。保护长江母亲河,湖北端出“升级版”。
根据《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我省将针对化工围江、污水乱排、水体黑臭、生态破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症下药,分类施策,补齐短板弱项。“十四五”期间,通过“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行动,湖北将稳步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十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年,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启动。全省上下“点对点、实打实、硬碰硬”打好各专项战役: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17家,取缔非法码头1211个,清查入河排污口12480个,关停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1.28万家,拆除围栏围网养殖127.6万亩,新建、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828座,腾退长江岸线149.8公里,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和标志性成果。
目前,湖北长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2021年,全省190个国控断面(水域)水质优良比例93.7%,劣Ⅴ类断面持续为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尚有“硬骨头”需要啃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标志性战役阶段性工作总体圆满完成,但“十四五”期间我省长江大保护提质增效、补短板的任务依然艰巨。“城镇污水处理管网雨污合流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有待加强,未来需继续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攻坚提升行动予以解决和落实。”
以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攻坚提升行动为例。目前,湖北“化工围江”的困局尚未完全破解,成效并不稳固,总体上仍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阶段,还有不少“硬骨头”需要啃,沿江化工整治成效亟待巩固提升。
新增3个攻坚提升行动
据悉,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总体为十大标志性战役(涉及15个专项)的深化延续和调整,既衔接统一,又突出重难点。
据介绍,其中,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等5项攻坚提升行动,为十大战役的延续深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黑臭水体治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等2项攻坚提升行动,整合了城镇污水处理、港口船舶和码头污染防治等五大战役;同时,根据“十四五”新要求,新增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非法矮围整治等3个攻坚提升行动。
此外,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尾矿库综合治理、企业非法排污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五大标志性战役转入常态化监管和治理。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