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参加《外交事务》杂志百年纪念活动时再次妄称,“中国对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构成最严峻的长期性挑战”。这是布林肯不久前对华政策演讲之后,又一次将矛头对准中国,凸显出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的焦虑。近年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频频出现在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场中,然而其含义却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美国政府惯用冠冕堂皇的政治话术包装其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内核。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过是美式的“家法帮规”,其真实目的是混淆国际舆论视听,以实现遏华制华的企图。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始于21世纪初民主党对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小布什政府的批评。之后这个词便成为了奉行“价值观外交”的美国政府用来攻击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武器”。在去年3月份的安克雷奇中美会晤上,布林肯便强调,美国致力于加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随后,无论是在英美联合声明中,还是在七国集团峰会联合公报和美国与欧盟联合声明等国际文件中,“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都成为了高频词。但拜登政府却从未对所谓“规则”的具体内涵给予明确说明。美国要维护哪些“规则”?谁又有权裁定这些“规则”?这些问题始终是模糊的。
但是,这种模糊性却是美国政府所精心编制的话语陷阱,因为它赋予了美国政客以任意曲解、滥用“规则”的权力。从以“保护人权”的名义轰炸南联盟,到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伊拉克,再到通过捏造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实施制裁……美国自定义的“规则”标准其实只有一条:是否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如果与其利益相左,美国便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将“破坏规则”的帽子扣在他国头上;如果与其利益一致,美国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天下太平、岁月静好。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教授斯蒂芬·沃尔特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指出的:“问题不在于美国偏爱‘基于规则的秩序’,相反,问题在于谁有权决定哪些规则应该用于何处。”
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建立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国际法内涵清晰、权责明确,为各国的交往行为提供了公正的评价标准。但是美国不但不以国际法为原则,反而千方百计地绕开联合国,甚至不惜通过各种“退群”逃避自身的国际责任。1982年,美国拒绝签署《国际海洋法公约》;1984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2018年,美国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这些“黑历史”已向世人证明,美国才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而中国则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者。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始终坚定捍卫多边主义,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5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交流,积极致力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从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所谓“规则”,更不承认基于“小圈子”利益和“集团政治”的伪多边主义。
布林肯在安克雷奇中美会晤时曾傲慢地宣称,美国同中国接触要从“实力地位出发”。这句话真实地暴露了美国所理解的“规则”根本不是自由平等,而是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那么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过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的话语权武器而已。而中国既不会掉入美国的话语陷阱,也不会屈从于美国的强权逻辑。中国将继续坚持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可并遵守的国际规则秩序,让美式“规则”沦为自导自演的政治闹剧。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