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强调要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各地要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决做到“九不准”,力争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兼顾生产生活,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九不准”的内容涵盖了疫情防控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在人员出行限制范围、隔离劝返、管控时间与范围、管控措施、风险人员健康监测、急危重症患者治疗、防疫检查点设置与客货车通行、返乡学生隔离、低风险地区正常生产生活场所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九不准”是针对当前防疫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经验总结,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防疫工作的重要指南。对于克服防疫工作中的“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也有助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
“九不准”的提出,是稳住经济大盘,稳住市场主体,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六保”“六稳”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
今年以来,在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内投资减弱,消费持续下滑,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2021年二、三、四季度到2022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从12.7%、9.8%、8.1%降至4.8%,当期环比增速分别为1.2%、0.7%、1.5%、1.3%;2022年2月到4月,固定资产投资当期环比增速分别低至0.26%、0.29%、0.35%、-0.82%;1月到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期环比增速分别低至0.3%、0.19%、-1.97%、-0.69%;3月到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期同比增速分别降至-3.5%、-11.1%;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1月到4月累计同比增速分别降至1.9%、-9.6%、-13.8%、-20.9%;2月到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降至-14.1%、-18.4%、-25.4%。各项经济指标表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部分行业困难加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凸显,“六保”“六稳”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此时发布“九不准”要求,有助于约束疫情防控中的各种不当行为,促进各类经济要素流动和企业复工复产,提升市场活力,对于提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稳定经济和市场,保障就业和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九不准”的提出,有着现实的客观基础和科学依据。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级政府及防疫部门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4日,全国累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33.84亿剂次,接种人数总计达12.91亿人,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人数达12.57亿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56%、89.17%,加强免疫接种完成人数达7.8亿人。大范围的疫苗接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冠肺炎危重症的发生率和致死率,降低了新冠病毒危害,为“九不准”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奠定了现实基础。
严格落实“九不准”,还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和部门要落实“九不准”各项要求,及时纠正、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坚决杜绝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树立大局意识、民生意识、民本意识。
其次,要明确和压实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做到事权、责任相匹配,形成责任追溯和惩戒机制,对于在疫情防控中滥用职权、过度用权、失职渎职的行为及时追责,依法依规及时公开并严肃查办。任何缺乏责任追究的制度和政策都难有约束力,各级政府要及时制定配套的问责机制和追责机制。
再次,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完善的联网联动联合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一个分级分区域的基于信息共享的多部门即时联合办公指挥机构,提高疫情防控、人员物资调配效率,做到精准防控、高效防控。
第四,畅通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及时掌握民意,了解群众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诉求。
第五,加强对疫情防控管理一线人员的政策宣讲,使其树立正确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禁止疫情防控执法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在疫情防控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九不准”是依据当前中国防疫工作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稳经济大盘,保市场保就业保民生工作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