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清在区委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足人大工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徐晓勇主持
王志廖文丽等出席
本报讯(记者王尚英陈龙)5月17日上午,区委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区委书记陈一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足人大工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提供有力保障。
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晓勇主持会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区委副书记罗晓春,区委常委,有关区领导出席会议。
陈一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权组织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全区各级人大组织及人大代表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履职、尽责为民、建言献策、积极作为,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做好新时代我区人大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一清强调,全区各级人大要严格按照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谋划和推进全区人大工作,切实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人大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让宪法精神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要切实增强监督实效,突出重点、创新方法、严格考核,切实发挥人大监督重要作用,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提升代表能力素质,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管理监督,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四个机关”的重要要求,不断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全面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不断提高人大工作实效。
陈一清强调,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形成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把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定期听取本级人大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为人大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区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自觉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徐晓勇指出,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全区人大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契机,努力在全区形成进一步关心、重视、支持、推动人大工作的良好局面。要把人大工作作为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体工作部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镇街人大主席团(工委)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履职实效,提高履职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全力推动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王志在发言中表示,全区各级人大组织及人大代表要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担当,践行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使命;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大力推进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展现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作为;积极有效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始终坚持在服务大局、宪法法律实施、监督问效、决定任免“第一线”,不断书写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答卷;聚焦“四个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领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人大基础,迈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步伐。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区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各镇街党(工)委、人大主席团(工委)负责人参加会议。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