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绿色文化枝叶茂

发布时间:2021-01-08 11:28:04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绿色文化枝叶茂

绿色文化枝叶茂


  梵天净土桃源地,山环水绕画中城。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历来是其引以为傲的资本。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生态环境建立了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铜仁市进一步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认识,积极培育普及绿色理念,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形成“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的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铜仁绿色发展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我们聚焦铜仁绿色文化的培育与实践。


  积极培育绿色理念


  今年8月,一本名为《林海恋歌》的书籍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让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8名护林员的感人事迹再一次引发热议。


  高石坎林场8名护林员,坚守大山40余年,坚持不懈植绿、护绿和守绿,抒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林海恋歌,感动着身边人,也感动了中国。


  高石坎护林员的故事,被写成了书,写成了诗,写成了剧本,被当地干部群众拿到道德讲堂、群众大会上反复学习和宣讲,激励着众人践行绿色理念。


  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需要全面参与,凝聚全民的决心。铜仁市从理念、文化等方面入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的生态文化。


  该市坚持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努力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辉映。通过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使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自觉保护环境、植绿护绿的良好局面,使生态成为一种全民共识。


  培育绿色文化,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久久为功。多年来,该市通过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变成干部群众追求的精神目标,最终转化为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铜仁城区的三江公园十分热闹,打太极、打金钱杆以及跑步的市民随处可见,形成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渐渐成为铜仁群众的追求和向往。近年来,铜仁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


  今年,铜仁市举办的梵净山登山大赛,吸引了海内外600多名户外登山爱好者参加。梵净山登山大赛已成为铜仁的一项特色品牌体育赛事,引发了全民健身热潮。


  除此之外,从正月的春节七天乐活动,到三月的植树活动,再到五月的赛龙舟,铜仁市几乎每个月都会开展活动,广泛号召群众参与,以此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还体现在消费习惯上。该市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政府部门严禁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在民间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市民合理消费,真正使绿色融入群众的具体行动,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山地旅游渐入佳境,生态农业风生水起,山水城市魅力初现……放眼黔东大地,处处皆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新景象。绿色已成为铜仁的“主色调”。


  近年来,铜仁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五城联创”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此外,铜仁各区县也纷纷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创建活动推动绿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创建活动为契机,该市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把山水景观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尊重地方文化及风貌,着力打造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该市还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开展整脏治乱文明行动,以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并以此来增强群众思想认识,自觉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践行绿色理念。


  同时,铜仁还着力挖掘地方生态文化,通过塑造文化品牌彰显绿色文化内涵。该市结合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将城市定位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着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同时,各区县也结合自身特点,围绕书法文化、名茶文化、长寿文化,以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等,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