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绿色理念换来更真切的成长

发布时间:2021-01-08 14:16:58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日,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国软式棒垒球U系列锦标赛上,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秀山小学的软式棒垒球队,一举夺得五、六年级组全国冠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球队组队只有短短4年时间,队员们来自济南市市中区南部深山区的一所只有300余名学生的农村小学。


  秀山小学的成功,隐含着济南市市中区以“关注每一个,了解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教育态度的影子。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以办全国一流品质教育为目标追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明确“零起点”教学,杜绝“抢跑”,是济南市市中区近两年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作。“第一天,和孩子们一起读《小阿力的大学校》,开启孩子们的入学之旅;第二天读《我是霸王龙》,让孩子们快速认识好朋友;第三天读《图书馆狮子》,让孩子们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用5个温暖的绘本故事,开启了一年级新生的入学生活。”济南市泉秀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陈银萍告诉记者。这是2017年济南市市中区推出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学前“抢跑”行为说“不”后,学校创新入学教育方式的新举措。


  早在2013年,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便开始探索推进“零起点教学”工作,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各学校围绕着“零起点”教学下功夫,聚焦一年级新生的需求,探究科学的操作策略,编制了科学的课程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能。


  “以‘零起点’为代表的一系列绿色教育改革举措,旨在遵循学生发展成长的规律,还教师启蒙教育权。”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说,“这背后隐含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变革,是对老师‘逼近专业’的目标追求。”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教师、校长培训经费,并与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搭建多样化教师成长平台。仅2017年,走出去接受培训学习的教师就高达7000人次。


  聚焦“一生一长”,开展阳光体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具体举措。少年搏击操、花式跳绳、柔道……在去年5月济南市市中区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现场展示暨研讨会上,市中学子在运动场上的精彩展示,震撼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体育工作者。


  自2015年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济南市市中区通过聚焦“一生一长”,实现了阳光体育全覆盖;通过聚焦“一师一优”,让每一位教师专业精进;聚焦“一校一品”,“无差别”整体推进了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学校全员运动会100%全覆盖。两年下来,每个学校每场运动会每名学生至少能参加3至4个体育项目,一改过去“少数人跑,多数人看”的状态。


  在学前教育领域,济南市市中区依托10大幼教集团,从园本课程开发入手,开发设计了以体育健身游戏为特征的各类课程100余项,实现了“天天健身不间断,园园课程有亮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则培育涌现出了6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20所新兴运动项目特色学校,以及72所体育特色课程项目学校。一年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就提升了5.12%,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满分率提升了9.6%。


  此外,济南市市中区还推倒“学校围墙”,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阔视野,学习成长。市中区教育局与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图书馆等10个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签约,开发了“相约博物馆”区域德育课程,并给每一名中小学生发放社会实践护照——《印记》。据统计,全区中小学生每年约有26万人次走进各大场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平均3.8次。今年初,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还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以区域为单位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2018年3月至今,50余所中小学近3万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足迹遍布省内外多个城市。


  “今年我们投资4.26亿元建设的新素质教育基地即将启用,基地集合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探究,实现‘宽带+设备+系统+调试+服务’的一体化,将成为全区每一个学子追逐梦想、健康成长的乐园。”刘绍辉告诉记者。


  近年来,市中学子斩获世界级机器人竞赛冠军12项,在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0余项,专利申请授权量累计达到7000余项,获奖质量、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