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发布时间:2022-06-01 14:49:19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打硬仗锻作风  解纾困惠民生

——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动解决具体民生事件三件事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始终把解忧纾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严格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系统上下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万人助万企”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各种举措,深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件事:探索“创新服务”新路径

为切实解决企业关注度比较高的管控期间环保绩效分级标准、治理提标政策等问题,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建立“1+N”龙头产业链配套及重点企业绩效分级培训制度。采取现场观摩、点对点培训的方式,先后在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郑州分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华威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组织5批次112家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培训。通过培训极大提高了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绿色配套链,推动全市龙头配套企业及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在疫情期间调整方式,确保企业帮扶不断档。市局适时调整执法手段,结合企业服务日和万人助万企活动,帮扶督导企业落实好特殊时期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迅速建立全市执法部门现场帮扶的指挥体系,及时发布工作指令,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监督帮扶方式。本轮疫情启动防控措施以来,自5月6日起对运行稳定的涉疫点位实施远程监督帮扶43次。同时拓展12369热线服务,疫情情况下在开展接收企业群众业务咨询服务。通过人员培训、建立咨询资料库、规范全局参与流程等措施,疫情期间服务指导企业6300余家次,发现并帮助解决环境问题437个。

二件事:推出“打卡式”执法模式

积极促进“正面清单”、“一对一”帮扶等制度高效落实。首先建立“免打扰”服务机制,以“一对一”联络帮扶为突破口,将全市2200家工业企业列为结对帮扶企业,“一企一人”确定帮扶联络员,并明确联络员的6项任务。其次实施“一企一码”,为企业统一制作了“万人助万企业”信息牌,公开服务联络员姓名、照片、单位、电话和执法打卡二维码,统一悬挂于排污单位门口显著位置,切实打通帮扶通道,结对帮扶局面初步形成。打卡二维码与服务信息牌一一对应有机结合。依托执法打卡小程序,借助信息技术将“无事不扰”落到实处,避免重复检查。三是对清单内企业将采取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电监控等非现场“无打扰”管理方式,豁免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公示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企业411家。制定《郑州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用规则》,对“因突发故障等非主观故意因素导致污染设施不正常运行”“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等10种行为免予处罚,予以行政指导。同时对“单位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等5种行为从轻、减轻处罚,对15家轻微违法企业免予处罚。

三件事:突出专业优势强化防疫废物监管

为确保守牢环保工作和疫情防控“双底线”,在疫情前后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郑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健康关爱中心,核酸检测机构等重点部位,对疫情防护工作中医疗废物的转运、焚烧、“四专两避开”要求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对污水处理厂、医疗污水处理处置站点严格落实“2个100%”。对全市229个(2022年5月启用219个)隔离点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不留死角,不存漏洞。截至5月15日,共出动执法人员3778人次,监督帮扶疫情防控重点点位1927家次,全市配套建设健康关爱中心154家、投入废水消杀设施149套,确保设施规范运转、达标排放。5月1日至16日医废收运量总计2336.658吨,其中普通医疗废物重量1171.35吨,疫情医疗废物重量1165.308吨(含涉疫情医院累计收运处置量合计81.462吨;涉疫情医学观察点累计收运处置量合计570.89吨;核酸检测点累计收运处置量合计512.956吨)。

2022年5月28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