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环保人物】文剑平:十年点“水”成金

发布时间:2021-01-10 20:48:32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环保人物】文剑平:十年点“水”成金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文剑平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百万家财到创业板首富的华丽转变。依托自主研发,他让碧水源掌握了治水的核心科技,比肩西门子;创新商业模式,他又让碧水源在PPP的“婚姻”中,如鱼得水;推广现代企业制度,他还是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环保界“老炮儿”。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多么让人心生敬意的话。

  多少年来,水资源一直用“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可不知从什么时候,水脏,水少、水不安全成了摆在十几亿中国人面前最迫切的隐患。这就促使了“净水人”文剑平的出现。

  治水界的“老炮儿”,2010年创业板首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杰出贡献奖(个人)、生态企业家,一系列的江湖称号让这个一向低调的碧水源(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当家,更添神秘色彩。

  如果说袁隆平解决了中国水稻的产量问题,那么碧水源的目标则是要解决中国未来的水资源问题。

  秉承这样的理念,文剑平2001年创办了碧水源。

  十年前,碧水源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水务公司;如今的碧水源,已经在国内市场,能和GE、西门子两大国际巨头平起平坐了。

  十七年风雨历程,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探索,从融资到创业板成功上市,从最开始运用相对单一的技术处理几吨污水,到现在利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重技术处理近1000万吨污水,同时还将业务拓展到家用净水机的生产研发,如今的碧水源已经被打造成一个中国环保水处理领域的龙头企业。

  财富历程:十年炼就创业板首富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生,文剑平顺利进入中南林业大学,并在该校生态环境专业完成了本科教育,接着又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当全社会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的时候,文剑平在科技部工作5年,曾担任社会发展司环境处的副处长;1994年以后被调到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担任副主任一职。

  在科技管理部门的从业经历,文剑平的收获是观念上的转变,他看到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也由原来的搞科研变为产业报国,由做科学家变为做企业家。

  “水是最大的问题。”文剑平曾坦言。由于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工作了多年,文剑平比其他人更加清楚中国水资源不断恶化的严重性,也了解到发达国家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

  “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文剑平一直有这样一种执念。

  1997年,顺风顺水的文剑平,毅然辞去公职,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市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博士。

  三年后,悉尼奥运会率先在奥运历史上采用MBR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所采用的正是膜处理方法。文剑平对奥运会水处理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

  “中国是非常缺水的国家,而且水资源普遍污染严重。”文剑平曾表示,“基于这种考虑,2001年我回到北京,在中关村创办了碧水源。”

  从最初的百万起家,到个人财产超过60亿元,位列2010年创业板的首富,文剑平只用了十年时间。

  2010年4月22日,文剑平的碧水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300070。首日,碧水源风光无限。其股价最高达156元,高出发行价127%,荣登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宝座,成为了两市第15只“百元股”。

  科技研发:攻克核心膜技术

  碧水源之所以如此风光,首要的一点,当属文剑平极力推广的膜技术。

  文剑平坦言:“我是做技术出身,曾经是、至今也还是技术产业的坚定践行者,创新就像我与生俱来的基因,更好的水环境是我骨子里的追求,所以,不论碧水源的业绩如何,只要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就不会安心。”

  “技术创新是碧水源的灵魂。”经过多年攻坚克难,文剑平率领碧水源研发团队攻克了膜法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三大国际难题,实现了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的创新性突破。其中,文剑平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56项,主要发明人76项,并获得了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可在最初,攻克膜技术并没有那么容易。

  掌握净水行业核心科技的西门子和GE,由于长期实行膜技术封锁,中国的企业难以窥探其中的真相。没有技术,还想要绿水青山,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当时的现状是,我国几乎所有主要的水系都处于中度污染,靠近城市的地区都是重度污染。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4,而北京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0。

  尽管膜技术应用的投资成本较大,但其占地面积少、污泥少、运行自动化、直接产生再生水的特点,使得项目可以获得较高的整体效益。“膜技术是最佳的选择。”文剑平态度坚决,“膜技术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将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方向确定了,技术从哪里来?

  显然,只能靠自主创新。文剑平甚至大放豪言:“不创新就别到中国来,尤其别到企业中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