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发布时间:2021-04-19 11:30:04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社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发表于《环境与生活》杂志2021年2-3月号总第156-157期“迈向碳中和“栏目的原创文章


原标题: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专访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



◎于宝源 ◎本刊记者  郑挺颖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内诸多环境企业的努力和付出。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内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领军企业“光大国际”更名为“光大环境”。那么,这次更名有何用意?光大环境在“十四五”期间的业务将如何规划、布局?带着上述问题,《环境与生活》记者3月5日专访了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会主席、总裁王天义先生。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21年2月8日,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王天义(中)调研光大环境苏州能源项目。


更名提升品牌价值

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生活》:“光大国际”更名为“光大环境”,可以说是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一件大事。业界普遍认为,这一动作定义了企业的核心业务。您觉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考虑以及战略上的谋篇布局?可否请您再谈一谈您是如何看待这次更名的?

王天义: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境”)原名“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带“国际”两个字的企业多数做投资和贸易,不大容易让人想到环保的概念。我们以光大国际所承载的巨大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依托,更名为“光大环境”,目的是无歧义地融入中国和全球环境企业大家庭,名副其实,一目了然,变过去“国际”性的模糊猜想为今天“环境”化的清晰界定,更直观地反映公司的业务范畴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此次更名还有一个更深层次意义,就是想通过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这一新名字,更好地配合公司下一步的业务和品牌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坚定聚焦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打造全球领先生态环境集团的奋斗目标。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项目设施一期工程效果图


推动实现从“小众大装备”

到“大众小设备”的战略转型

《环境与生活》:光大环境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企业、亚洲的环保领军企业、世界知名环境集团。我们了解到,在2020年,光大环境综合收益逾429亿港元,总资产逾1580亿港元。在“十四五”期间,光大环境有怎样的业务布局和发展规划?

王天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光大集团十年“两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战略的提速、冲刺阶段。在光大集团“四三三”战略中,“用5到10年把光大环境打造成全球领先的生态环境企业”被列在首位,这是光大环境的愿景和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20年8月16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左五)陪同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左四)调研光大环境杭州九峰项目。

“十四五”期间,光大环境将按照光大集团“四三三”(即培育出“四个全球领先”、“三个中国一流”、“三个国内特色”的优秀光大企业)战略部署和“深化改革,稳健发展”工作总要求,继续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三五八七”发展战略: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光大环境涟水县(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三”,即聚焦“环境、资源、能源”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五”,即夯实“市场拓展、工程建设、项目运营、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五大发展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八”,即做精做强“环保能源、绿色环保、光大水务、生态资源、装备制造、光大照明、绿色科创、环境规划”八大板块;

“七”,即强化“财务、招采、预算、安环、人才、效能、党建(企业文化)”七大保障能力。

《环境与生活》:您曾在业内一次较有影响的论坛上的演讲中提出,“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请问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王天义: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大趋势演进的步伐,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舒适感不一定是成就感,但不舒适感一定是危机感。“舒适区”,也是我们最大的“风险区”。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需要战略也需要战术。接下来,我们还将贯彻以下几个“走出”战略: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20年7月8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左一)调研光大环境装备制造业务板块并出席国产首台套1000TLD炉排下线仪式。

一是从过多依靠重资产的增长方式中走出去。

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对重资产投资拉动收入、利润增长的依赖,推动存量项目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市场化运营能力和水平。加快以垃圾焚烧发电业务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开发,提升自身造血和资金循环能力。提升水务、危废、土壤修复、环境规划等业务的开发比重,积极探索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一种城市开发模式)等新开发模式。我们力求做到“轻重并举,举重若轻”的平衡境界。

二是从单向聚焦内地市场的发展路径中走出去。

我们将深度挖掘海外环保产业价值洼地,推动绿色产业、技术、模式输出,提高国际化业务占比,全面加强与国际一流环保企业对标的力度,提升公司国际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把握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期,利用越南、波兰项目平台,推动垃圾焚烧发电以及“五点一线”产业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的深度布局。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光大环境济南市华山水质净化项目全景图

未来的海外投资将聚焦“两域”,即领域和区域。在领域上,我们主打垃圾发电,有序推进海外业务发展;在区域上,我们首选东南亚和中东欧,当前已布局德国、波兰和越南市场,实现了技术、设备、投资、建设、运营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成功输出。

三是从单一“政品”市场和“以大为美”的产业中走出去。我们密切关注国家扩大内需和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向,重视“以民为本”转型新趋势,深入参与环保产业市场化转型工作。在巩固提升“政品”市场龙头地位的同时,加快构建在“民品”市场的影响和号召力,实现“光大环保,家喻户晓”。全面提升“光大智造”的内涵和竞争力,推动实现从“小众大装备”到“大众小设备”的战略转型,实行双轮驱动。光大环境自主研发生产的家用型净水器已经上市,空气净化器、智能学习灯等也即将上市。我们将在民用市场领域展现光大环境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促进光大环境从专业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提升为绿色生产生活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商。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20年7月8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右二)调研光大环境常州垃圾发电项目,并参观与常州市共建的秋白书苑(遥观)图书馆。

总而言之,战略转型、轻重并举、科创引领、内外循环、民品共进,就是光大环境勇敢走出舒适区的“关键词”。光大环境将继续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优势,聚焦核心技术和潜力板块,深入扩展环保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持续打造新发展格局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综合优势突出的一流环保企业。


2018年率先以企业整体名义

向社会开放所有环保运营设施

《环境与生活》: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和科技部对外发布了总共103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我们注意到,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光大环保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4家公司都榜上有名。请您介绍一下,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您能否谈一谈您对环境科普工作的理解与思考?

王天义: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是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我认为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建设这样的基地有两方面作用。

一是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和科研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类科普基地是指从事污水、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处理处置的污染治理型企业和践行绿色发展、从事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并对企业的核心技术、展厅规模、科普内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将促使企业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投入,与周边社区、学校等建立友好互利关系,在满足基地建设要求的同时,更是助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水平,有力支撑企业发展。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环境科普,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通过开展环境科普工作,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必然也随之提升,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也必然随之加强。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19年11月26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访问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并出席亚洲开发银行水务融资圆桌会议。

作为一家央企、一家环保企业,环境科普是我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光大环境于2018年率先以企业整体名义向社会开放旗下所有的环保运营设施,并凭借环保设施整体开放获得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在环境科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光大环境杭州垃圾发电项目全景图

开展环境科普,首先需要企业自身的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光大环境做到了“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花园式环境;经得起闻,没有异味;经得起听,没有噪音;经得起测,严格检测达标排放。

其次,要提升硬件设施建设,广泛吸取现代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丰富科普呈现形式。光大环境的许多项目都建有环保科普馆,内设图文展览、视频播放、趣味答题、全息投影、实验室等多种区域,除接受各类团体组织和个人现场参观外,也可进行线上“云开放”。

再者,要培养优秀科普人才,提高环保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科普技能水平,并借此拉近企业、科普与公众的距离。光大环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保志愿者和解说员,在2020年9月举办的“2020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的大赛上,来自光大环境苏州垃圾发电项目的解说员荣获一等奖,充分展现了光大环境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

最后,环境科普工作将推动企业发展,一方面有助企业推进产学游融合,另一方面也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要实现“碳中和”

需要“一减一增”两头发力

《环境与生活》:光大环境是中国首个一站式、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在环境、资源、能源三大领域全面布局。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和力争206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中和”。您认为,这给光大环境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光大环境准备如何抓住机遇?

王天义:2020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大年”。除了您刚才说到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年度重点任务。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规划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通过何种手段实现“碳中和”,这项工作将涉及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19年11月16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出席第四届中国PPP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我认为,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一减一增”两头发力。

一是减少碳排放。实施能源结构转型,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是未来的大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根据习总书记所说的“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承诺,未来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另外,生物质发电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占比仍较小,但其既解决民生和环境问题,又为碳中和作出贡献,是非常典型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举措。光大环境深入投资的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也是重要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方式,在解决固废问题、民生问题的同时,同样有助于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电力的使用。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对非化石能源需求的增大,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等产业也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光大环境常州垃圾发电项目全景图

二是增加碳吸收,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当前碳吸收有几种常用的技术,包括造林与再造林、生物炭转换、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碳捕获和储存、矿物碳化、海洋施肥、海洋碱化等,其中前四种方式吸收来的二氧化碳最终存储媒介都是土壤,以土壤为中心的碳循环、碳蓄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因此,对光大环境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来说,土壤修复领域也潜藏着巨大机遇。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19年6月7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出席新加坡2019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

光大环境拥有上百个垃圾焚烧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属于优质可再生能源减排项目。民生和环保是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的根本属性,不能将它们与其他非化石能源电力等量齐观。作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企业、全球最大的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光大环境将继续稳固在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领域的优势地位,并进一步推动土壤修复业务发展,同时探索高效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路径,为公司发展增加效益。


建议国家培育几家

世界级的环保骨干企业

《环境与生活》:您对“十四五”规划有何期待?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哪些建议愿意和大家分享?

王天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和期待的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新理念将更受重视,这也将相应地释放出更大的环保需求,形成市场竞争新格局。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光大照明智慧产业园项目效果图。该项目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总占地面积49.5亩,产品主要包括新钠灯、LED灯、健康照明等高端新型灯具及定制化智慧灯杆,配套建设国家级CNAS研发实验室,开展光学、电学等实验测试,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国际领先绿色照明智慧产业园。项目于2020年6月正式签约,目前已完成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生活楼等框架结构施工。该项目计划于2021年7月正式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

从政府层面看,各地将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的进程。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炉,“绿色发展”将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而在“后疫情”时代,大环保领域将成长出新市场、新需求,特别是生命健康、环境安全、水环境治理、医废处置、垃圾分类等领域值得高度关注。具体而言,在垃圾焚烧领域,医疗废物协同处置主要设施、以垃圾焚烧为主的协同处置业务预期增多。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将助推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持续增长;在危废处置领域,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老化、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激发市场新一轮改扩建,危废协同处置业务也将增多;在污水处理领域,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受关注度提高,提高水质安全的迫切需求将带来全新市场空间;在无废城市建设利用领域,医疗等特殊废弃物及包装产品使用量的增加都对垃圾处理路径提出新要求,将引领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方向;在环境节能领域,预计各地在疫情过后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为城市综合节能改造市场带来新活力。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19年6月5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出席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和2019年国合会年会。

从民众层面看,环境安全成为正常生产生活的决定性要素,民众为维护良好环境而付费的意愿度有所提高,这有助于推动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共同引领生态环保新风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希望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统筹做好“无废城市”顶层设计,全面完善推进机制,在努力开启源头减量、扎实推进循环利用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分类利用无法马上消减垃圾围城的困境。因此,现阶段需要坚定不移地推广垃圾焚烧发电高质量发展,建设数量足够多、品质足够好的垃圾发电项目,提高焚烧占比;要通过严格监管和规范竞争催生“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发展格局,培育几个世界级骨干企业。要充分考虑垃圾发电的民生和环保属性,国补退坡政策不搞一刀切,督促落实“谁产废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合理调增垃圾处理费,引导垃圾发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2019年4月25日,时任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出席“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全体会议。

光大环境作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依托环境治理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以全国上百个垃圾焚烧设施为基础,独创“分类、转运、分捡、再生利用、焚烧”五点一线全新固废管理技术路线,覆盖垃圾从产生到回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全生命过程,最大化资源使用价值,近零化环境危害和影响,正式开启垃圾处理“新时代”。

二是将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都放到绿色“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指南中,更好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和引领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光大环境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一直致力于在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与合作,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我们的越南芹苴项目,是越南首座投产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发电项目,项目的核心技术装备全部由光大环境自主研发。芹苴项目践行“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理念,被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也是被当地官方批复的越南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第一个工业旅游基地。这是一个生动案例,既向国际社会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又将美丽中国实践应用到有需要的地区。                      

独家专访 | 王天义:实现碳中和需要两头发力

图|王天义

【品牌人物】

王天义

王天义,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得电子学学士、管理学硕士与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副主席,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2019、2020连续三年被Institutional Investor(《机构投资者》)、Corporate Governance Asia(《亚洲企业管治》)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评选为亚洲最佳CEO(首席执行官),当选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曾任烟台大学教授、经管学院院长、副校长(1988-2000),济南市副市长(2000-2007),山东省科学院院长(2008-2009);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0-2017);香港贸发局咨询委员。曾赴美加州大学等任访问学者(1997-1998),参加中组部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2002),并两次入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理论班学习(2007,2013)。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