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十三年前的5月12日,一场8.0级地震撼动神州。地动山摇,残垣断壁;万物灰寂,生死离别。人们为在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哭泣,也为抗震救灾凝聚起的伟大精神感动。那一瞬间,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民心中,一刻就是13年,以及永久。
有些记忆永远无法抹去,有些记忆只有被记住才能警钟长鸣。为此,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必须走好的前路,这样一个特殊日子,就是要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才能更加努力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
灾难发生在过去,更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在未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当前,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地震地陷、大风扬尘、暴雨洪水等,严重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前不久,江苏南通遭遇冰雹和大范围强雷暴大风等极端灾害天气,导致1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灾,令人痛心揪心。
一次次灾害警示我们,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远在路上,要有敬畏心;一次次惨痛经历教育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势在必行,要有行动力。只有如此,面对灾害风险,方能做到尽早防范、尽力化解,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防灾减灾,不是一时行动,而要长远谋划。应该看到,防灾减灾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并非灾情来时“冲上去”、灾情去时“退下来”。做到防灾于未萌、处置于瞬时,就要常态化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紧盯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就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就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就要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真正把安全发展理念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事实证明,我们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只要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就能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5月12日,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13年前骤然消逝的灵魂,更是强大自我、矢志前行的力量。如今,人们在神州大地上看到的都是坚强、智慧且充满希望的生机,如同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
从我做起,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共护安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定会不断提高。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