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发布时间:2023-10-10 09:20:0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渤海湾畔,河北唐山工业集聚、港机林立、巨轮往来。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之间,却有着一片静谧的海湾,这里海阔潮平、水清滩净、鱼鸥翔集。

这里就是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也是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之一。这片海湾由菩提岛、月岛、祥云岛、龙岛北侧陆域及其周边海域组成,海湾面积约932平方千米,海岛面积约43平方千米,陆地岸线超过50千米。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以“三个三”工程为总抓手,开展美丽海湾创建工作。治点、治线、治面,确保清流入海;修复海岛沙滩、修复海草床、修复贝藻礁,筑牢海底生态;提升亲海环境、文化内涵、蓝色GDP三个维度,推进“临海”向“亲海”转变,使海湾呈现“蓝绿交织、城海互融、人海相依、和谐共生”的崭新面貌,令百姓尽享“蓝色”红利。

三治,护清流入海

时间倒回到2019年1月14日,凛冽的寒风中,一架无人机在唐山沿海腾空而起,这是全国首架调查渤海入海排污口的无人机,自此,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渤海入海排污口试点排查正式启动。

“这是一次全口径、无死角的入海排污口排查。无人机将沿海区域图像拍摄上传至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解析,发现疑似排污口会及时标注,成为后续核查的重要依据。”唐山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赵群记忆犹新,“无人机遥感排查后,紧接着是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核查,通过全方位、立体式、超严苛的‘三级排查’,我们彻底摸清了入海排污口底数,为后续分类治理提供了依据。”

2020年初,唐山市建立入海排污口“一口一册”管理档案,依“口”推进分类治理。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思路,同时严格实行整治销号制度。

“唐山市在全国率先为入海排污口设立标志牌、公示‘身份证’,明确排口类型、责任主体等信息,让排口接受公众监督。”唐山市生态环境局旅游岛分局负责人张国富说,截至目前,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的海湾内28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有效推动入海排污口实现长治久清。

治理入海排污口这些“点”的同时,唐山坚持海陆统筹,点、线、面“三治”多向发力,保障入海的每一滴水都是“清流”。

“‘治线’就是全域治水,我们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河道生态、强化河道管控等几个方面入手,整体推进入海河流综合整治。”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贾斌道出治理秘诀,截至2022年底,唐山市境内5条入海河流实现了水质达标率100%,总氮浓度均值由2020年的2.85毫克/升下降至2.14毫克/升,下降率为24.8%。

治面,即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资源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养殖尾水、全面治理生活污水等。

面源污染点多面广,唐山市坚持“以人为本、循环发展”,利用奖补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例如,利用奖补资金2900万元,撬动6900余万元,推动富瑞慈新能源公司在滦南县建设投产畜禽粪污沼气发电项目,年可处理周边60公里范围内的畜禽粪污100万吨,实现沼气发电5187.6万度、碳减排1.14万吨,年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利用奖补资金50万元,撬动900万元投资,实施“向光海水养殖场尾水循环利用项目”,使养殖海水实现由大引大排向少引不排、少引少排的转变,既降本增效,又减少了污染排海。

三修,筑海底生态

金秋时节,菩提岛依然绿意盎然。行走在北方最大的菩提林中,微风阵阵,鸟鸣啾啾,令人心矿神怡。

在这座被誉为“孤悬于海上的天然动植物园”的小岛上,260多种各类野生植被覆盖了98%的岛体,吸引了408种鸟类栖息于此,迁徙途经这里的丹顶鹤占中国野外种群数量的98%,是闻名中外的“国际观鸟基地”。

相比昔日岛岸侵蚀、内海淤积、植被退化等衰败景象,菩提岛的“全新容颜”得益于唐山市启动的整治海岛尤其是菩提岛修复保护工作。唐山市坚持修复与保护并重,制定《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逐步推进海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合理开发工作。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开发利用,系统推进重点实施退养还岛、围堤修建、内海清淤和海岛回填整平四大工程,截至目前累计退养还岛190万平方米,岛体修复91万平方米,新增植被7.6万平方米,助力实现海湾生态环境返璞归真。

如果说修复海岛沙滩是做足“面上”功夫,那么唐山市致力于修复海草床和贝藻礁的努力,便是打造“里子”,让美丽海湾更具内生动力,植根于勃勃生机中。

多年前,唐山海域曾因多种原因一度出现“海底荒漠”现象,近几年,唐山市投资3000余万元,采取自然恢复和植株移植、种子播种等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和修复曹妃甸龙岛西北侧海草床,修复范围300公顷,增加14.31公顷,新增底栖动物10种,是全国目前为止面积最大的鳗草海草床。2023年,曹妃甸海草床滨海湿地入选“全国十大最值得关注的滨海湿地”。

藻草成林、参贝相依,成群游鱼穿梭于礁石间,藻礁上爬满各种贝类……近日,记者在位于祥云岛附近的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通过摄像头看到了这样一番海底景象。

“把礁石投放到海底,目的就是人工为藻类‘搭台’,为鱼儿造窝。”唐山海洋牧场负责人张云岭说,这是一项需要付出“精卫填海”般执着毅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从2005年开始,他们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共同进行的“以人工鱼礁为主体的海洋牧场”技术攻关从未停止,唐山市则在这里建设“小样”试验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张云岭告诉记者,最初,工人们把船上满载的几十万元构件礁投进水里几天就消失不见,但他们始终坚持,依托多个科研基地,探索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研制出牡蛎礁、藻礁等多种礁体,设计点、线、面相结合的礁体布局方式,采用先投放渔礁、再让野生牡蛎苗和海藻附着模式,形成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路线,被河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居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近年来,唐山市海洋牧场累计投放贝藻礁体110万空方、移植播种藻草60公顷、增殖放流海参、魁蚶等苗种2.2亿尾(头),使这片海域的总生物量提高40倍以上。初步估算,唐山海洋牧场年均固碳能力约252.36吨,为国内近海生态修复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被誉为构筑“海上塞罕坝”创新海洋牧场中国样本。

“小样”试验场的成功实践,唐山周边县区又建设起了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随着海湾生物资源越来越丰富,先后带动2000名渔民就业、资源增值3675万元,新增效益1785万元。

修复海岛沙滩,让岛屿旧貌换新颜;修复海草床,打造了“海下森林”;修复贝藻礁,构筑“海上塞罕坝”;通过三修,唐山市让美丽海湾生机无限。

三维,享蓝色红利

沙滩徒步、海钓、放风筝、帆板比赛……9月26日,为期14天的唐山国际旅游岛体育休闲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月岛景区拉开帷幕。

当天,来自京津冀的800余名旅游爱好者赴现场参加活动。北京游客王立芹高兴地说:“以前我只有在夏天才来海边玩儿,真想不到,这里的秋天也充满了趣味。”

创建美丽海湾,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人海相依、人海共融”。以不断满足公众的亲海需求为方向,唐山市从提升亲海环境、文化内涵、蓝色GDP三个维度推进“临海”向“亲海”转变,倾力打造钢城独有的海湾休闲胜地。

打造优美环境。一系列治理、修复工程的实施,为唐山新增近15公里岸线,周边海域清淤2700余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湾区海域水动力条件,公众亲海空间进一步拓展;以市政府市长为总湾长的“湾长制”设立,层层压实陆、岸、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责任,2020年以来,累计巡湾护湾3000余人次,清理岸滩垃圾500多立方米,近海及岸滩常年保持清洁;菩提岛卓有成效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入选全国十大美丽海岛,异国观鸟专家汇集于此,海上“会客厅”魅力日益彰显。

挖掘文化内涵。观海天一色、览万鸟翔集,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听传奇故事、品地道乡音,是一种心灵的浸润。菩提岛上始建于明清的潮音寺,入岛处的灵珠公主、唐王马踏蟹桥的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等的精彩演绎,处处让游客感受到深厚的人文色彩。深挖历史底蕴的同时,海湾与时俱进地打造国际沙滩足球运动基地,举办海湾海岛音乐节、菩提文化节、冰雪嘉年华,出版《唐山国际旅游岛野生鸟类图集》等图集,组织“无痕中国”海岛游……从“隔海”变为“融海”,赋予了游客更多的滨海体验。

提升蓝色GDP。唐山市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依托三女河机场、京唐城际、唐港和沿海高速等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辐射东北亚、环渤海及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年接待游客最高达54万人次。如今的唐山国际旅游岛,已逐渐形成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文旅观光、科普研学等产业联盟,愈发优越的海洋生态资源、日渐成熟的海滨软硬件条件,助推着唐山市蓝色GDP的不断提升。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凤芹表示:“我们将从全域美丽海湾建设出发,进一步强化海陆统筹、多措并举、一体推进,全面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三赢’目标。”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图为海草床修复前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图为海草床修复后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图为菩提岛俯瞰图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图为月岛水上木屋

唐山:生态治理扮靓柔美海湾

图为月岛复式海滩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编辑:何荣福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