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辽河干流的石佛寺水库首次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这一惊喜发现打破了斑头秋沙鸭在辽河流域一度消失的现状,也说明了辽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而根据辽宁省水利部门2019年至2022年辽河水生态监测可见,流域内植物、鱼类和鸟类均呈增长态势。
继长江与黄河后,再往北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近年来水生态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水生态监测工作有何特色?取得哪些成果?中环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生态监测领域专家、高级工程师姜永伟。
30余年监测历史,辽河流域水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由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和小凌河6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组成。辽河流域属典型北方缺水流域,流经城市工业化程度高,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利用率达80%以上,地下水利用率亦达40%以上。
“2022年,辽河流域I类—III类断面比例达84.5%,已连续数年在80%以上,水质理化指标持续改善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和多样性的不断增加。”姜永伟告诉记者,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尤其是水生生物监测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辽河流域的水质经历了由好到差再变好的过程,水生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经历了由多到少再到逐渐恢复的过程。
开展水生态监测能更好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掌握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多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辽河流域水生态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河岸带物理生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两个方面。
姜永伟介绍,“2010年开始,辽宁省在辽河保护区河岸带缓冲区实行农田自然封育、农田撂荒、退耕还草还林政策,河岸带物理生境得到有效保护,植被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植被覆盖率由封育前的13.7%提升到现在的80%以上。水生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表征较清洁水体的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昆虫)在辽河铁岭段和沈阳段广泛分布,甚至是下游盘锦段(盘锦兴安)近年也采到了指示较清洁水体的纹石蛾幼虫,2018年辽西的大凌河中采到了消失多年的星齿蛉和红纹蜉,这两个物种都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种。这些变化都反映了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在不断向好。”
为何选在每年4月末和9月末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
相较于南方水域,东北由于气候原因,4月初辽河流域内的冰刚刚开始开化,不适宜进行监测,而月末则是春季适合水生态监测的最佳时期。
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两个水生态监测国家标准(《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HJ1295-2023、《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HJ1296-2023)要求,“年内监测,可按月监测、按季节监测、也可按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周期(如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监测”、“根据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特征(如羽化期或繁殖期)、季节变化特征、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监测时间”。
姜永伟解释,辽河流域选在4月末和9月末开展水生态监测主要考虑了底栖动物的生活史特征和径流量的年内变化两个因素,4月末和9月末是辽河流域水生昆虫集中羽化前的时期,此时能够采集到便于鉴定的老熟幼虫且不会因为大量羽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与此同时,这两个时间段水量平稳,既能确保样品的代表性,也能确保采样人员安全。“在辽河流域,通常7月和8月水量比较大不适于采样,而9月末主要是平水期,水量较为平缓。”姜永伟补充道。
在多年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点位与指标也做了适当调整。“监测点位主要在国控和省控水质监测点位基础上,结合水生生物分布特征设置,以确保样品代表性为目标,水生生物的监测数据也便于与理化监测数据比较分析。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点位在监测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删除了部分无法采样、采不到样品、经常断流、距离太近代表性不足的点位,增加了部分上游尤其是源头地区的点位。”姜永伟介绍。
而在监测指标上,“我们也根据监测实际做了一些调整,由最初的鱼类残毒监测,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多样性监测修改为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多样性监测与评价。”
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工作未来将如何探索?
在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过程中,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也在不断总结、学习、提升。姜永伟用5部专著、两项地方标准、一项行业标准和四项奖项总结了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近年来在水生态监测领域的成果。
姜永伟介绍,“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继出版了《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辽河流域藻类监测图鉴》及《辽河流域水生昆虫分类鉴定检索图鉴》等5部专著;制定了《辽宁省河流水质评价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DB21/T 3070-2018)和《水质 DNA条形码鉴定底栖动物》等两项地方标准,同时还参与制定了生态环境行业首个水生态国家标准《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HJ1295-2023;还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及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二等奖一项,获奖内容涉及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河流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研究、辽宁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耐污值研究等领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今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姜永伟表示,我们要落实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体现在开展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实践中。
姜永伟告诉记者,“未来在形态学分类鉴定中,我们将积极探索采用AI识别技术来分析辽河流域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样品,在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重要土著物种的调查保护中积极引进环境DNA技术,建立辽河流域本土形态学和环境DNA电子数据库,在新技术不断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的相关标准、规范,使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更好地服务于水生态保护和管理工作,以更高标准维护辽河流域生态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加快建设美丽辽宁,践行为民造福宗旨使命。”
编辑:李琳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