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多措并举,有效防范科技伦理风险。
科学研究可以改变世界,技术开发能够创造1奇迹。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也是“双刃剑”,必须由科技伦理来引导。科技活动,伦理先行;伦理不正,风险存焉。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现实需要。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亟待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有效防控科技伦理风险,不断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见》出台的逻辑原点就在于此。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有明确要求。眼向何处看,劲往哪里使,这是科技伦理治理先要弄清的问题。《意见》强调并明确了5个层面的要求,包括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也即是说,促进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坚持依法依规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加快推进科技伦理治理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伦理体系;积极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科技伦理治理就会花开惊艳、硕果喜人。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要深入宣传。科技伦理于许多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以至对科技伦理风险认识不足,以为这离普通人生活太过遥远。殊不知某些科技应用平台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就是丧失科技伦理的表现,会给个人乃至国家安全带来隐患。同时,由于很多人对科技伦理原则、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制度保障、审查监管等不甚了了,因此需要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既要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队伍,也要推动科技伦理培训机制化,抓好科技伦理宣传,推动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理性对待科技伦理问题。
科技之光照亮世界,科技成果福荫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科学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头脑风暴”,也要远离科技伦理缺失引发的各种风险。科技风险常常是灾难性、毁灭性的。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生化实验室,美国在乌克兰开展生物武器研究。近日研究“通过候鸟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及“能够从蝙蝠传播给人类的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多个项目被曝光后引起舆论哗然,其中就有违背科技伦理的问题。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应该是向善的、向好的,目标指向为人类谋幸福。反之就走偏了方向,走进了灾难无穷的泥淖。
科技伦理之光,照亮科技向善之路。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自始至终,我们都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五项原则”,让科技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为构建美好世界作贡献。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