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不阿守初心,军人作风践担当。
耿军,徐州市云龙生态环境局一线执法人员,扎根基层30年,由一名退伍战士锻造成为有情怀敢担当的基层生态环保铁军。
1992年,耿军脱下“橄榄绿”,成为环保队伍的一名“新兵”,他从鼓楼区环境监察大队的普通办事员干起,刻苦钻研、恪尽职守,把在部队中培养的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责任担当,继续发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岗位上,无论是工业企业检查、违法案件处罚、日常信访调处,还是参加联合执法、夜间执法、专项执法,耿军从未喊苦喊累,始终坚守在环保工作的第一线。他是同事眼里的执法尖兵,也是一把令环境违法企业胆寒的利剑。
工作以来,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连续十多年年度考核优秀,两获三等功,荣获2020年度云龙区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2021年“最美生态环境工作者”等称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环保人的初心使命,以“扛起如山责任”的工作态度全力守护云龙的碧水蓝天。
敢于担当作为
始终“冲”在一线
守住生态红线,责任重于泰山。在生态环保工作30年的岁月里,耿军先后在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大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岗位工作,无论是常态化工作还是临时性任务,他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信念,诠释着生态人的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
11月的早晨,耿军早早带队出发,前往施工工地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检测工作。在潘塘街道的一处定销房工地,3辆挖掘机正在作业。耿军带着执法人员进入工地,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登记、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采用专业检测设备对挖掘机尾气排放是否达标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三辆挖掘机,一辆合格,一辆轻微超限,一辆超限值4倍多。对于轻微超限的那辆,耿军提醒工地负责人,将机械净化器打开,对机械及时清理和保养,抓紧整改,暂不立案;对于超限值4倍多的那辆,现场制作笔录,依法立案查处。
一上午的时间,耿军带队检查了两处工地、两家工厂、两家4S店,快到中午12点了,他和同事路过大郭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拆迁区域,看到手机上收到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当即停车操作无人机飞了一圈故黄河沿岸附近工地,查看“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才收机离开。回到单位已经过了饭点,草草对付了一下午餐,耿军又开始安排起下午的工作。
工地扬尘管控、大案要案执法、全市污染防治攻坚“百日会战”……对环境违法行为,他敢较真、敢碰硬,敢出重拳,整改、处罚、清理、复查环环相扣,快查快办,依法依规处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冲锋在最前”的座右铭。
规范执法“铁血”
润企服务“柔情”
进入环保战线三十载,耿军以脚踏实地、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用实干与奉献展现了新时代环保卫士的风采,书写了闪闪发光的青春芳华。
2022年7月,最高气温接近40C°,置身户外仿佛在蒸桑拿。上午11时,耿军和同事来到一家水泥制管生产企业,看到碎石乱堆、卸料口裸露、生产设备上积了厚厚一层粉尘、道路也积尘严重,他凭借经验感觉本应停产的设备存在擅自生产的情形,为了摸清底细,他不惧危险爬到4米多高的设备上方,检查每一台生产设备是否有配套治理设施,并详细拍照记录。
下来后,他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与其在这里偷偷摸摸违法生产,担心被查被罚,不如主动搬迁进入工业园区,守法依规生产,这样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正是他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得一个又一个治理难题迎刃而解,赢得了企业老板的“心服口服”。
2018年夏,酷暑炎热,耿军组织联合云龙区发改、国土、市场、安监、消防等8个职能部门,展开辖区“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小组头顶烈日,走村道进车间,不厌其烦地向企业主宣讲政策并及时帮难解困,用时3个多月,最终,关停取缔300多家“散乱污”企业。他深知整治过程的艰辛,更珍惜成果来之不易,坚守巡查工作常态化,发现一处处置一处,严防散乱污“死灰复燃”。
要做好环保这项民生工作,需要“铁血”,也得有“柔情”。除了严格执法外,耿军更是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环境信访投诉,及时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在餐饮油烟扰民方面,多措并举,多方协商,做到“案结事了,各方满意”。积极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社区、学校,宣传低碳生活,倡导生态文明;开展“润企”普法,在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架起“连心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共赢。
在耿军的2021年工作总结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年处罚违法企业23家,查封5家,移送公安机关一家;完成全区近千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登记发放工作,配合属地办事处联合执法40余次;处理环境信访300余件,制作环境监察报告23份;接受省、市、区级相关部门对扬尘噪声检查30余批次……他不断攻克难点、痛点,推动环境质量提升改善,结下累累硕果。
从环境执法的“铁面将军”到蓝天保卫战的“勇毅斗士”,耿军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业务能力,赢得同事的信赖,他被同事们称赞是“行走的环保法规记录仪”,基层执法的“环保工匠”。这源于他不懈的求知与学习,在他那儿,新的法律法规绝不过夜,24小时内必须了解、掌握。他将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作为执法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完善构建“非现场”执法监管网络,不断磨砺新兵,提升执法效能。他亲自带“兵”,耐心传授执法技巧、执法规范,叮嘱新兵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带出了一支像他一样不断努力学习、踏实严谨的环保铁军。
30年环保路,耿军始终默默坚守、心无旁骛,在守护青山绿水的征途上坚毅前行,在污染防治攻坚的战场上奋勇拼搏,用实际行动推动辖区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