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浙江淳安千岛湖,万顷碧水倒映着山景的斑斓。在千岛湖生态系统研究站,一个长满翠绿空心菜的水上菜园像是要给湖面盖上一层绿毯。
“这个叫做生态浮岛,可以净化千岛湖的水质,脱除氮磷,鱼类、浮游动物、鸟类都可以在这里栖息。”千岛湖生态系统研究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生态浮岛就是2012年浙皖两省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后,利用生态补偿款建设的项目。今后,千岛湖的重要库湾都会建起生态浮岛,产自水上菜园的蔬菜将通过品牌化运作销往市场。
浙江省是全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的“先行者”。近年来,全省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护绿”“增绿”“活绿”,已形成了分类与综合兼顾、横向与纵向协调、政府与市场结合、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支撑。
八大水系实现生态补偿全流域全覆盖
“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蘋叶雨新晴。”东苕溪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备用水源地。日前,在浙江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的牵头组织下,余杭与德清率先签下新一轮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断面监测结果为指标,若年度水质达到约定标准,则下游拨付补偿金给上游;若不达标,则上游拨付补偿金给下游。
这也意味着,从新安江—千岛湖起步的浙江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迈向了升级版。
时间回溯到2010年。彼时,新安江上游江面上遍布养鱼网箱,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大量排入江中,导致水质恶化。2012年,在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的推动下,浙皖两省签订了全国首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中央及浙皖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2亿元,其中,浙江省出资17亿元,用于支持安徽境内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布局优化等。同时,浙江省实行省、市、县共建机制,支持淳安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最严千岛湖”标准、特别生态功能区要求守护着一湖秀水。
一晃十年过去,江河无声,这一机制推动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带来的变化却掷地有声。如今,新安江—千岛湖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千岛湖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实现了以生态保护补偿为纽带促进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的效果。“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其他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7年,浙江省财政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截至2021年底,全省51个市县实施52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覆盖浙江全部8个主要水系,2018年—2020年共兑现激励资金2.7亿元。
近日,浙江省发布《关于深化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责任、优化指标、提高标准,推动形成责任清晰、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新机制将钱塘江等八大水系和京杭运河的主干流或一级支流中,上下游污染责任明确、流向相对稳定的46个断面纳入实施范围,同时鼓励具备实施条件的平原水网河流建立补偿机制;综合考虑各地财力情况和接受能力,新一轮补偿标准从500万元—10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2000万元。
生态补偿“谱系图”不断完善
“嘀嘀”……近日,正在茂密山林间巡山护林的丽水遂昌县云峰镇同心村村民华启松,突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短信提示音。掏出手机一看,他的银行账户里多了十万元,原来,这是新一年的公益林补偿资金到账了。
作为全省个人公益林经营面积最大的农户,华启松共有2891亩山林被列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前我们是砍树求利,树越砍越少;现在却是护林享利,林越变越绿。当初种下和保护的这些树,如今都成了‘摇钱树’,真是太好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华启松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如今,他用这笔钱盖起了新楼房、买来了新车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生态公益林带来了好山、好水、好空气,“活树变现”助农增收,在浙江,每年能领到“生态红利”的不止华启松一户。据了解,浙江自2004年起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来,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全省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增长。最低补偿标准历经11次提高,从每亩8元提高至现在的33元,源头县、加快发展县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最低补偿标准为40元。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00亿元,资金惠及林农255万户、817余万人。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还在更多生态领域结出硕果。
2016年,浙江全面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按30元/亩的标准,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助;2020年,浙江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出台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办法,对省级重要湿地按照30元/亩标准予以补助。
同时,浙江省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全国首个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全国首个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探索推行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汇等环境权益交易,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补偿范围不断拓展,补偿标准不断提高,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浙江的生态补偿“谱系图”正日益清晰,已从公益林补偿逐渐拓展至流域、耕地、大气、湿地、海洋等全部生态要素,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为全国生态补偿贡献浙江实践、浙江经验、浙江样本。2017—2021年,全省累计兑现奖补资金635亿元。
点绿成金敲开“两山”之门奔共富
生态有价值,价值可实现。浙江还在全国首创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激发“两山”转换的新动能。
翻开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地图,连绵的绿水青山是其最明显的生态烙印。2019年,丽水市被列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景宁以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核心,率先推出了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收益权为质押的“生态贷”,和以生态信用为基础的“两山贷”。如今,当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也能“卖”出大价钱时,GEP正成为这些山区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差距的重要突破口。
国庆长假,以“水质好”而闻名远近的景宁大均乡,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作为全国首个完成GEP核算的乡镇,大均乡获得上级政府发放的188万元生态增量奖励金,同时获得当地农商银行5亿元的“生态贷”授信。大均两山生态发展公司以188万元奖励金为质押,从景宁农商银行获得“生态贷”50万元,用于大均乡智慧生态监控系统的开发、建设。与以往不同的是,此项贷款的质押物是大均乡的“好生态”,这也是浙江首次以GEP增量后的预期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发放的“生态贷”。如今,这套监控系统已经完成安装使用,在监控室里,乡里的停车场使用情况、村民家门口的卫生情况、山上生态资源保护情况,甚至是村里民宿的入住率等,都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体现出来。
2021年11月,浙江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与产业资本对接服务的中介平台,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富民惠民为导向的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新模式。截至2022年5月,全省各地成立30家“两山合作社”,净资产200亿元,储备项目近1000个。已开发287个项目,完成投资69亿元,覆盖乡镇155个,带动村集体879个,增收27亿元。
下一步,浙江省将继续用好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这一宝贵经验,推出更多更好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让生态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持续擦亮“两山”转化生态富民金名片,努力打造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相得益彰的绿色共富高地。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