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发布时间:2022-08-30 11:16:4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从没有哪个夏天,让曹玉宸如此急切地盼望一场雨。

持续近一个月的连晴高温,不仅打破了重庆有史以来的气象记录,更出现了干旱、山火等紧急情况。8月21日22时30分许,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凹儿坪的虎头山突然出现了山火,让包括曹玉宸在内的重庆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虎头山属于缙云山脉,绵延向北7公里就是著名的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今年26岁的曹玉宸,是土生土长的北碚人,如今他是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北碚局)水生态环境科科员,缙云山承载着他从小到大无数美好记忆,儿时与父母避暑,恋爱时来山上踏青,他深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虎头山上的山火持续燃烧,浓烟滚滚,揪紧了人们的心。 王正坤摄

望着山上不断升起的阵阵浓烟,铮铮男儿的曹玉宸眼里含着泪,看到现在缙云山受伤的模样,他心疼极了。

“我要去保护它,它是我从小看到大的山!”

奔赴:向山火挺进

一场山火,牵动了重庆所有人的心,也牵动着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干部职工的心。

得益于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建立的智慧生态环保系统,布局在北碚区多个地方的高空瞭望塔,在8月21日晚时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有山火的迹象,曹玉宸在系统的监控中看到了他难以想象又无比揪心的画面:夜空下的虎头山,火借风势,浓烟滚滚……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重庆市北碚区智慧生态环保系统助力山火监测和火情研判。北碚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8月22日,该套系统全部移交给应急管理部门,用于监测山火以及救援研判。北碚区生态环境局也组织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工作组,并组织成立了3支志愿者队伍,支援救火,曹玉宸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队。

同为志愿者,北碚局的侯海林、杨晓宇率先奔赴火场,杨晓宇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由于进山没路,他们需要徒步半小时后到达任务分配点,领取任务后再徒步半小时到达具体任务处。

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山火现场由武警官兵以及挖掘机负责开辟出隔离带,侯海林、杨晓宇等志愿者负责将散落的树木运输到隔离带以外。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到火场的最后几公里,交通工具无法进入,完全靠人接力送物资。冯平摄

山坡陡峭,救援汽车无法通行,数百名摩托车骑士在1小时内集结完毕,身背50斤的救援物资往返,呛人的尘土,在摩托车灯的光束中肆意飞扬,再往上热浪扑面,山火的狰狞逐渐显现。但山上更多的仍是志愿者肩挑背扛,短短的隔离带上,几乎所有志愿者都摔倒过,但所有人还是义无反顾爬了起来。

山火,临近;志愿者,更近。

决战:出其不意的战术

雨,始终没有来,火,还在燃。

8月25日,夜幕降临,虎头山山火的决战正式打响。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阻隔带是山火最后一道防线,一旦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余常海摄

17时许,山火离八角池森林防火阻隔带越来越近,不到一公里的土黄色阻隔带上,是密密的人墙,曹玉宸也淹没在钢铁长城之中。

阻隔带上,曹玉宸与同事们坚守在一线,防止山火的蔓延。

从山脚到山上,他们同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用接力的方式,将灭火器、头灯等物品,纷纷运送至最高处,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来了!他们来了!”

远处的山下,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来自云南、甘肃、四川等地的消防指战员、武警官兵们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路向上。

“重庆雄起!”

专业救援队伍的到来,让曹玉宸与同伴倍感振奋,声嘶力竭地鼓劲,呐喊声响彻天际。

20时前,全体救援人员均已集结在八角池森林防火阻隔带。

人员到位,夜幕降临。坚固的人墙,冷色调的头灯,宛如璀璨星河,与一个山头之隔的烈焰形成对峙之势,决战在即。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火线与阻隔线对峙 余常海摄

“点火!”8点30分许,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决战的号角正式吹响。云南森林消防人员在阻隔带边点燃一簇火苗。不多时,一团火球轰然而生,又迅速变成一条火龙。

“怎么回事?”

“火势怎么变大了?”

还不明就里的曹玉宸与同伴瞬间懵了,火龙窜上窜下,他们的心也在揪紧。

但疑虑很快就消散了,现场也传来了声音,原来这是云南森林消防采用的一手奇招——“火攻法”,也被称为“反烧法”,其原理就是“以火灭火”,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这种方法灭火效率高,能有效控制大面积、高能量森林火灾。

胜利:志愿者的守护

然而,在等待林火相接的时间,火势持续增大,现场的人群无不屏住呼吸,手里的灭火设备早已沾满了汗。

23时许,“火攻法”取得明显效果,山火终于得到有效控制。指挥人员宣布,现场全部撤离。

曹玉宸与志愿者们相拥而泣,高声呐喊,那一刻,他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阵阵欢呼声划破凌晨的长空。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凌晨,山火扑灭,志愿者们仍守护在山上。郑汉峰摄

“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清理余火。”局里的不少志愿者又聚在一起,分了工,有些依然坚守在一线。

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数百位官兵、消防队员、党员干部,有的在灭余火,有的在运送物资,有的则在原地休整。明火虽灭,但不能有丝毫懈怠,他们坚守阻隔带,共同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奔向重庆山火的环保人:“火灭的那刻大家相拥而泣”

火灭以后的虎头山,阻隔带如一条玉带一般,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青山依旧在。张越摄

一夜苦守,红日冉冉升起。

战斗还未完全结束。上午8时,曹玉宸看到部分志愿者则忙着清点物资、清理垃圾,让山道重新变得洁净。

已疲惫不堪的他看到了又有志愿者准备将救援物资送上山,曹玉宸转眼望向了他,也望向了这片他们拼命守护的缙云山。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在对这片美丽的青山说。

即将入秋的巴山,终来一场雨,酣畅淋漓。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