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气候变化风险正成为 全球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发布时间:2022-08-22 08:27:25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从欧洲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河流,到非洲高温炙烤的干涸大地,一场史无前例的旱灾正席卷全球。从自然因素看,造成全球性干旱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反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而究其根本,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是造成灾害的“罪魁祸首”。百年前恩格斯曾提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也的确如此,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肆破坏环境,而如今则要面对环境恶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反噬。如何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本世纪最重要的课题。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近百年来,人类行动已造成83%的野生哺乳动物及一半植物的灭绝。如今,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变暖正在威胁人类自身的安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未来10年的全球十大风险中半数与气候变化相关。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失败、生物多样性受损和生态系统崩塌、人为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危机是被认为最可能发生且产生严重影响的全球性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带来的是威胁人类生存的远虑,还有破坏经济增长前景的近忧。

全球大约有价值44万亿美元左右的经济适度地或者高度依赖于大自然及其相关服务,其规模超过全球经济总值(GDP)的一半。而建筑施工业、农业、食品和饮料是对自然界依赖程度最高的三大行业,这些行业要么直接从森林和海洋中提取资源,要么依靠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比如健康土壤、清洁水、授粉和稳定气候等。因此,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行业将受到严重破坏。仅以干旱为例,联合国数据显示,仅在1998到2017年间,全球因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的影响,2000年至2019年期间,干旱影响了约14亿人。此外,包括与气候相关的冲击的潜在损害,以及适应和缓解努力的成本还将从侧面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破坏。日益加剧的气候危机将从根本上重塑金融市场,华尔街频频发出警告称,资本的重大重新分配将“比大多数人预期得更快到来”。眼下,知名投行贝莱德已经将可持续性作为其投资决策的核心,并称“气候变化已成为企业长期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面临严峻的气候危机,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徘徊。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指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窗口期”只有10年左右,如不迅速行动,无异于“睡在泰坦尼克号的躺椅上”。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不过,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气候变化在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在“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目前,全球碳排放集中在发电与供热部门,这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加速能源供应的转型升级,也就是从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转变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在这一进程中,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的发电设施将逐步退役。绿色能源相关企业就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而相伴产生的基建工程也会催生大量投资需求。此外,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也是碳排放大户,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高耗能行业的技术革新会催生新的投资,通过降低绿色投资融资成本与投资门槛,大量社会资本将入场碳中和领域,创造经济增长点。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加速发展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显著增量。

因此,“后疫情”时期发达经济体普遍将经济绿色转型定为国家重要经济政策,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推进深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变革,为携手创造全球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切实的行动支持区域和全球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的参与者、贡献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此外,还需要看到,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独木难以成林。当前,气候变化风险正逐年上升,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这更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因势利导化危为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